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立下「百丈清規」的懷海禪師,他在「叢林要則」二十條裡,以「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作首條,那什麼是無事呢?無事不是沒有作為,更不是粉飾太平;無事是在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原則下,各盡其分,各安其所── 它奠基於教化。
    稱為修行道場的叢林,必是大眾集結的地方。大眾也者,個人都有個人的習性與宿世的業力,這些若是一起翻攪起來,那就大大的有事了。所以凡是道場,必由領眾的人來作教化。他自身淳朴的風範,像風一般不知不覺地吹拂著,又能用清淨的操守來節制大眾,使大眾油然生起道德之心,而禮義的諄諄教誨,令受教的人收攝視聽,不長邪知邪見,杜塞了邪僻,不敢妄動妄行,權勢的私欲冰消了,利養的心思斷絕了。日復一日,整個道場和和煦煦
── 倫常在那裡,就盡分到那裡;修行的要務在那裡,就自然趨向那裡,久而久之,上下相安,無為而無不為。
    舉個例子說:宋朝曉舜和尚,天生簡約正直,並不精於籌謀算計、積聚生財的世故,可是他每日的功夫,都有一定的課計,點燈掃地等小事,也親自去做,直承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到老來也不願差遣左右人。他沒有大聲疾呼,也未必建赫赫之功,卻把個江左第一剎的雲居寺,領導得井井有條。
    道場人多,必須靠教化來求同合一,鐘磬一鳴,心浮氣躁的平息了,喧嘩忙碌的安靜了,在「敦倫盡分,念佛求往生」的雪公教化下,我們內心的煩惑障礙應該正在一寸一寸地崩解,當身口意取得一致的標準,當戒的無表色常在心頭,當儒佛的知見屹立不搖時,道場自然無事,道場不必香火鼎盛也是興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