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釋文:「愬愬,山革反。子夏傳云,恐懼貌。何休注公羊傳云,驚愕也。馬本作虩虩,音許逆反,云恐懼也。說文同。」
虞仲翔注:「體與下絕。四多懼。故愬愬。變體坎。得位,承五,應初。故終吉。象曰,志行也。」
據李氏疏說,四體乾,乾與下卦兌異體,故云體與下絕。「四多懼」是繫辭下傳文。四變,互體為震,震為恐懼,故曰愬愬。「變體坎」者,伏坎也。九四變為陰爻,得正其位,上承九五,下應初九,其志既行,所以終吉。「志行」之義見象傳注。
王輔嗣注:「逼近至尊,以陽承陽,處多懼之地,故曰履虎尾,愬愬也。然以陽居陰,以謙為本,雖處危懼,終獲其志,故終吉也。」
象傳說:「愬愬終吉,志行也。」
侯果注:「愬愬,恐懼也。履乎兌主,履虎尾也。逼近至尊,故恐懼。以其恐懼,故終吉也。執乎樞密,故志行也。」
李疏之意,「愬愬,恐懼。」此據子夏傳解說。兌主,四也。上近乎四,故以履乎兌主為履虎尾也。至尊,是指稱九五,上近于五,所以恐懼。震卦彖傳說:「震來虩虩,恐致福也。」故恐懼則終吉。即敬勝則吉之義。伏坎為志,一變則互震為行。志在樞密,下應乎初,故云「志行也。」
孔氏正義:「志行者,釋愬愬終吉。初雖愬愬,終得其吉,以謙志得行,故終吉也。」
九四失位,處多懼之地,但能知懼變正,得行其志,所以象傳說:「愬愬終吉,志行也。」使處多懼而不知懼,或雖知懼而不能變正,那就難言學易之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