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覺相違難(唯識九難之七)
(甲)釋
題
夢─指夢境,乃睡眠時,心、心所呈現出往昔所緣之境也。古諺云:「日有所思,夜形諸夢。」「所思」即作夢之緣也。
覺─指寤境
,乃覺醒時,心、心所見聞覺知之境也。
相違─夢境與寤境,一虛一實。
難─外人責難唯識家以「夢境」例「寤境」也。
(乙)外人問難
上回研究「現量違宗難」時,曾舉唯識論主之主張為:眼等五識現量所緣之色等五境,約真諦言之,則皆如夢如幻,了無真實可言,切不可執著色等五境是實外色也,如此方符合唯識宗「唯識無境」「心外無法」之宗旨也。
然而外人對此如夢之比喻,卻提出質疑:
外人問曰:「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於自色境,不知唯識?」意即:假若如汝唯識家所言,覺醒時之色境,都如同夢境一般,不離於心識之外,但是如果有人從睡夢中覺醒過來時,則知夢境,是夢昧力所生,唯識所變!然而,何以此人覺醒之時,卻不知自己所緣之色境,亦是唯識所變耶?汝唯識家,豈可以「夢境」來比照「寤境」,謂「寤境」亦是唯識耶?
(丙)論主回答
(一)先舉極成(舉喻)
成唯識論卷七云:「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意即:譬如有人,正處睡夢之中,尚未覺醒之時,則不能自知「夢境」是虛幻不實,一直要到他覺醒時,才能從追憶之中,了知夢境是夢心所變,虛妄不實。
(二)後釋先難(法合)
成唯識論卷七云:「覺時境色,應知亦爾!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至真覺時,亦能追覺。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意即:唯識家認為一個未證得「無漏真覺果位」者(蕅祖心要卷七云:「真覺有二:(1)分真覺─即初地以上。(2)究竟覺─即妙覺極果。」以其有別於菩薩之相似覺、觀行覺,故稱為「真覺」)尚且不能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何況是一般生死凡夫!一旦證得「無漏真覺果位」時,他也能從追憶中,覺知未得「無漏真覺果位」之前,恆處無明大夢之中,所緣諸法,皆唯識所變,虛妄不實!如證道歌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
因此,佛常說:「生死長夜」意即:一切眾生,自曠劫以來,沉溺於生死苦海之中,昏昧無知,迷惑顛倒,如處在漫長暗夜之中,廣作無明大夢,未曾覺悟!夢中人處身於夢境之中,如何能了知當前所緣色等諸境,是唯識所變,虛妄不實耶?
唯識二十論(世親菩薩造,玄奘大師譯)亦云:「如未覺位,不知夢境,非外實有,覺時乃知。如是世間虛妄分別串習(累積多數習慣,謂之「串習」)惛熟,如在夢中,諸有所見,皆非實有。未得真覺(即真如智覺),不能自知。若時得彼出世對治無分別智(即修出世治道,得無分別智),乃名真覺,此後所得世間淨智(即「後得智」),現在前位,如實了知,彼境非實,其義平等(如是義者,與夢不異)。」意即:
世間生死凡夫,自無始以來,恆被虛妄顛倒分別心,數數熏習故,而陷入重度昏迷之中!因此,可憐凡夫,夢時固是妄心,即其醒時,亦全是妄心,故其所謂覺醒,依然是在夢中,一切見聞覺知,皆非實有也。必待攬教觀心,依教奉行,斷除無明煩惱,證得「根本無分別智」已,方名為「真覺」位之聖人!由此「根本無分別智」所引生之「後得智」現前時,即能如理了知世間六種塵境,猶如夢幻泡影,皆非實有,與夢心所變夢境一般,皆不離心識也。
故厚嚴經中有一首偈頌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意即:行者必證見真如已,方能如實了知諸法唯識所現,皆如夢幻泡影,假而無實!
(丁)引 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又稱大品般若經)卷一以十喻說明一切諸法,皆悉虛妄不實,其中第七喻即「如夢喻」。大智度論卷六解釋如下云:「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結使者,煩惱之異稱。諸煩惱纏縛眾生,不令出離生死,故稱「結」;又能驅役惱亂眾生,故稱「使」),實無而著(著,執著、貪著也),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復自笑。以是故言﹃如夢﹄。復次,夢者,眠力故,無法而見!人亦如是,無明眠力故,種種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復次,如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如是,無明眠力故,不應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復次,夢有五種:(1)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黃、見赤。(2)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3)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黑。(4)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中復現。(5)或天與夢,欲令知未來之事。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道眾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1)色陰是我(2)色是我所(3)我中色(4)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無實。」
(戊)結 論
(一)成唯識論卷八之中,為顯示依他起諸法,非有似有,舉八喻說明之:(1)幻事(2)陽燄(3)夢境(4)鏡像(5)光影(6)谷響(7)水月(8)變化。譬喻雖多,其旨則一,無非為顯示「唯識無境」、「心外無法」之理耳。唯識論主之用意,乃在警告凡夫,切莫以虛為實,以破其分別執著,引令出迷耳。又,夢境之喻,是貫徹到底的,不僅為凡夫言也,二乘若知度生如夢,了不可得,便不致沉空滯寂;一類菩薩,若知上求下化如夢,了不可得,便可成佛作祖。故如夢喻者,正是照破我法二執之寶鏡,度入大寂滅海之慈航也。
(二)徹悟大師語錄卷上載: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
余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可概論乎?」淨土行者,對經論中之如夢喻者,當作如是解也。
上來略釋「夢覺相違難」已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