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上)
鳥  慚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
 

       印光大師一生對弟子教化的言語很多,他的大弟子德森法師把它歸納成八句三十二個字。這八句箴言不但是大師教化眾生的重點,他老人家本身也同樣依此行持。所以,如果能夠把握這三十二個字,就算對印祖的教化有所了解了。
       在尚未入文之前,先簡單介紹印光大師生平。大師是陜西省郃陽縣人,出生在一個家教十分嚴格的家庭。由於陜西在大陸上屬於偏僻地區,一般人民生活較刻苦,因此大師從小就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根據印祖傳記記載,有一次一位弟子在找他,全寺上下都找遍了卻不見蹤影。最後發現,老人家原來在天井內洗衣服。當時印祖已經八十高齡,可是洗衣服卻依舊不假手他人,可見他勤勞的美德。這是從小受長輩教化的影響。
       後來出家因緣成熟,就主動發心出家。在出家期間,大師的德行可以簡單列舉兩點。第一是「吃苦耐勞
。在佛門有飯頭、水頭、菜頭等等,做的是撿菜、燒水一類的工作。這些苦行他都很認真地做,為大眾服務,不辭辛苦。第二是「深明因果。大師在佛門當庫頭(案:即負責全寺的財務,包含食衣住行等)時,從中得到很大的感觸,知道佛家說的因果一點都不能錯失。
       之後,他在南海普陀山閉關修行長達三十多年,對外沒有任何往來,一心閱藏,從中增進信心。早期受龍舒淨土文啟發的淨土思想,此時則用來潛修,認真受持。大師之名後來之所以為世人所知,是因為有位高鶴年居士將他所寫的文章公開刊出,大家才明白有這樣一位高僧。所以,七十歲以後在蘇州的十年間,就成了大師教化眾生最忙碌的時期。
       綜觀大師一生,自始至終都純粹以淨土持名念佛法門來影響大眾。到底如何影響?以下就依照這八句三十二字箴言,來做個簡單說明。 

   ●總  說
      在這八句當中,前四句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地基十分重要,做人做得好,就是學佛良好的基礎。至於後四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講的是出世間法。因為人即使做得很好,最高也只能投生到天道;天道還在六道輪迴中,不究竟,終究還是會墮落,好比向天射箭,射得很高,但還是會掉下來。所以,出世法也必須講求,這樣才能解決六道的輪迴生死,才能安身立命,達到究竟。這八句其實是有根據的。前四句的後兩句是根據涅槃經中的偈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而來。而後四句則是清朝徹悟禪師(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的開示。 

    ●別  明
      
(一)敦倫盡分
       首句
敦倫盡分」。倫」即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敦者,親厚也,意即要讓人與人間的關係好上加好。倫理關係中,最基本的是家庭倫理,另外像鄰居間的相處,以及出社會後與人的交往,這些都包括在內。彼此間既然有關係存在,就要讓這些關係加親加厚,此即所謂敦倫」。至於如何下手呢?關鍵在盡分」二字。我們每個人的身分都不只一種,在上有長輩、下有後嗣的情況下,可能當子女,也同時當父母,或是當兄長等等。當我們處在任何一種角色時,都必須做得稱職,這樣一來,彼此間的關係就會漸漸好起來。關係要良好,必得雙方都能盡其本分,這點十分重要。
       中國人講求
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若依社會群體的發展來說,是從夫婦」這倫開始,才有父子」、兄弟」等等其他關係的。至於要如何推動,才能使五倫」和諧、親厚呢?印光大師說,要點只有一個孝」字。孝道非常重要,像現在臺灣南部還有些地方,把祖先牌位奉祀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正廳,就是一種重視孝道的表現。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不忘本」。我們今天能立足社會,跟隨善知識學佛,這個我從何而來?是由父輩來的。如果我們重視孝道,就表示仍有一分感恩的心,有這分感恩的心,事情就好辦。因為有孝思的話,一個家庭就會平安吉祥,對鄰居、社區、乃至整個國家,都會有良好的影響。正因如此,祖師才一再強調孝道的重要。現今大家多會感慨社會人心不古,其實社會上的好人還是佔大多數,因為如果壞人較多,我們就不可能有機會坐在此地。然而,壞人雖僅佔少數,但確實令人頭痛。所以,要靠大家將孝道發揚光大,來影響不好的人,使整個社會都能走向光明。這是第一點敦倫盡分」,是我們做人、學佛很重要的一個基礎。    

    (二)閑邪存誠
     
閑邪存誠」。閑」,在此當防止」、預防」解釋。邪」,則是指對心理有負面影響者。就當今社會發展來看,有很多事情都對人的身心有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身為學佛人,對壞的事要有所隄防;尤其,對往生有障礙的事,都要小心、注意。我們都是凡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性、脾氣,因此,要確實說哪樣不對、不好很難。不過,有個大原則,就是只要某人或某事會對我將來往生造成妨礙的,就要注意隄防。這是大原則,細節就不論了。
       接著說
存誠」。存」者,保存也。誠」則可以就三方面來解釋。第一,當實在」、老實」講。好比說我們學佛了,就知道宇宙天地間有許多的佛菩薩和鬼神,所以我們凡是在大眾當中怎麼做的,私底下也該如是做,也就是要表裡一致」。第二,作誠懇」、懇切」解釋。像我們平日在佛堂拜佛、問訊、頂禮時,內心要虔誠、恭敬;印光大師說: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第三,誠」還可以解釋為平實」、樸素」。民國二十九年,印光大師八十歲。老人家在圓寂前幾天說,靈巖寺沒住持不妥當,要立一位住持。當時,他心目中的人選是任監院的上妙下真法師。由於寺內上上下下對妙真法師都很有好感,覺得他辦事勤快、修持又好,因此就無異議通過了。印光大師往生前,勉勵妙真法師要平實領導道場,不要講排場派頭,因為排場派頭對了生死一點幫助都沒有,都是虛套。這雖然是大師對出家眾的開示,但這點對在家弟子卻更為重要。例如為長輩送終,我們處理上就不要鋪張、講大排場,因為對長輩的往生沒有絲毫幫助。如果做這種熱鬧的虛套可以讓亡者往生,我們即使再窮也要借錢來辦。但正因為毫無助益,所以只要樸實地做即可。以上是誠」的第三種解釋(平實),舉了幾個例子,其他日常生活上的事,吾人可以舉一反三。(待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