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欣逢淨土門
智  展
   三途萬劫苦難論 邂逅欣逢淨土門
   若把此機空錯過 泥犁再去度黃昏    
                    ─雪廬老人

      人生的際遇千差萬別,有人順流順風,一路直上青雲,有人則是坎坷顛簸,滿腔的壯志難伸。不論走上了什麼樣的路,在這個五濁充滿、無常變異的世界裡,終究還是困縛在苦輪之中,不得出離。因此,修行人最感到快慰的,便是踏上了覺悟解脫的佛道。尤其,在這正法泯滅、邪說橫行的末法時期,能值遇三根普被、當生成就的淨土念佛法門,若非累劫勤懇地積聚福慧,此生是無法直下承當這「 難信之法」的。在吾人深感慶幸之餘,且讓我們來看看祖師們是如何與淨土法門邂逅的。

       承遠大師

       承遠大師是淨土宗第三代祖師,不過,他老人家並非一開始就由淨土入門。最初,大師是在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再傳弟子─處寂禪師門下帶髮修行,雖然日日從事粗重的勞役,但他卻不以為苦。正因他堅毅卓絕的性格,處寂禪師視他為法器,常常給予指導,所以大師得以一窺佛法奧旨,密悟如來一代時教的真實義。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承遠大師到了荊州玉泉寺(案︰此為隋朝智者大師所創立之道場,於今湖北省當陽縣。)在惠真法師座下剃髮出家。這段期間,他得以博覽佛典,因此,於經律論三藏靡不通達。由此可知,老人家在未專修淨土之前,已在宗門、教下各下過一番苦功。
       大師之所以和淨土法門結下深厚的因緣,是因為後來到廣州參學時,慧日法師(人稱慈愍三藏)的一席話。慧日法師說︰「 如來將佛法咐囑僧眾,便是要吾人加以弘揚,並普利群生。如果佛法只有出家人能得受用,那麼佛便不能稱為『能仁』了。以今日時節來說,若要讓眾生遍霑法益,唯有依無量壽經,修念佛三昧,才能迅速圓滿佛果,真正做到自利利他。」
       慧日法師的一番開示,使承遠大師有如夢初醒之感。從此,便止息種種的思慮攀緣,一心深入淨土法門,念念以西方極樂為歸。往後,在南嶽衡山,雖然物質條件曾經貧乏到必須以食野草泥土維生,但大師依舊修持念佛三昧不輟。其德行之高,感得十方僧俗各各欣求淨土,衡山居民人人口稱彌陀,教化之功可謂大矣!

       少康大師

       少康大師是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他老人家和淨土法門之間有一段不可思議的因緣。
       最初,大師是在江蘇龍興寺研學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唐德宗貞元年間,則前往洛陽白馬寺 參學。有一天,少康大師經過大殿,看見經架上有文籍放光,便順手將文卷取下。仔細一看,原來是善導大師所著的西方化導文,心中真是又驚又喜。此時,大師便私自念言︰「 若某於淨土有緣,願此文再放光。」話才剛一說完,文卷果然再度放出燦亮的光明,而且光中化現出佛菩薩莊嚴巍巍的身影。少康大師一見,恭敬地稽首頂禮,並發下誓言︰「 劫石可磨,我願不可易矣!」
       後來,大師啟程前往長安的光明寺,在寺中的善導和尚影堂,向善導大師遺像頂禮致意。忽然,遺像中現出了金色晃耀的佛身,在虛空中對著少康大師說︰「 汝依我教,廣度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少康大師聽聞此語,更堅定了他修習弘揚淨土法門的決心。之後,在前往江陵果願寺途中,大師得到一位神僧的指點,就轉往新定(今浙江省建德縣)行化。
      初到新定之時,完全沒人認識少康大師,但大師憑著堅忍的意志力,數年之間,便使念佛之聲盈於道路。不久,大師在烏龍山建立淨土道場,命名為「 善導和尚彌陀道場」,每次升座高聲念佛,便有化佛從其口出。關於此舉,香光閣隨筆說︰「 蓋其發願,與善導同一鼻孔,故其示蹟,亦與善導同一軌輒;善導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世稱善導為彌陀化身,少康為善導後身,良有以也。」

   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第九代祖師,他老人家早年志在參禪,於憨山大師門人─雪嶺禪師座下剃度出家。
       出家後的蕅祖,在道業上十分地精勤勇猛。二十五歲在徑山寺坐禪時,便已大徹大悟,性相二宗一齊透徹,一切公案無不現前。關於這樣的境界,蕅祖在《刻淨土懺序》中這樣寫道︰「 雖不敢起增上慢,自謂到家,而下手工夫得力,便謂淨土可以不生。」由此可見,蕅祖最初修行的著力、重心,並非淨土法門。
       一直到二十八歲那一年,蕅祖在掩關期間,因為大病一場,在生死交關之際,發現平日工夫完全使不上力,狂心這才休歇,並且一意西馳。不過,對於昔日熟稔的參禪,蕅祖並沒有就此捨棄,因為永明大師在「 禪淨四料簡」中曾提及︰「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以參禪所悟,專志念佛求生極樂,如此載欣載奔之心,必定萬牛莫挽。
      蕅益大師後來之所以棄禪修淨,主因在於末世宗門弊病叢生,欲以戒教匡正而無力回天,因此索性專修淨業。雖然曾經有人譏笑他,說他是因噎廢食,可是這依然無法動搖蕅祖的決心。他老人家曾經語重心長的說︰「 於今專事淨業,復逾三載,熾然捨穢取淨,與不取捨原非異轍,較西來祖意,豈不更直捷耶?」噫!這箇中委曲婉轉的道理,若非宗乘教義兩融通之人,怎能如此死心信受呢?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他老人家在歷代祖師中,是少數幾位一開頭就由淨土法門入手的。
       清光緒八年,二十二歲的印祖掛褡於湖北省竹溪蓮華寺。在永思集中,清楚地記載了他和淨土法門結緣的經過︰「 於湖北蓮華寺中,師發心苦役供養眾僧,兼任柴頭、水頭。每日四十餘人所用水及開水,悉師一人自挑自燒。和尚見師勤慎、忠實,適庫頭有病,即令代理其職。師於曬經次偶讀殘本龍舒淨土文,益知淨土一法,圓賅萬行,普攝群機,遂畢生以之自行化他焉。一句彌陀家喻戶曉,淨土法門得以中興,實肇端於此。」
       後來,印祖前往陝西興安雙溪寺受具足戒時,因為一件事情,使得他對淨土念佛法門更具信心。此事在印光大師畫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受具時,以師善書,凡戒期中所有寫法事宜,悉令代作。寫字過多,目發紅如血灌。幸師先於湖北蓮華寺充照客時,於曬經次得讀龍舒淨土文,而知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乃即了生脫死之要道。當此目病之際,一心專致,誦念佛號;夜間俟眾睡後,復起坐念佛號,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故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維持。及寫事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為歸,即肇端於斯也。」

       結  語

       在天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中,將宇宙萬法歸納為一百條。其中,善法有六條,而煩惱法(不善法)卻有二十六條。這透露了什麼樣的訊息呢?這表示,吾人善念生起的時候少,煩惱纏繞的時候多。既然在一期的生命中,我們多數時刻是處於煩惱交煎當中,那麼,走向沈淪、墮落就成了無可厚非,而踏上覺悟、解脫,反倒是甚難希有了。
       因此,吾人此世能得人身,又懂得擺脫塵勞、出離生死,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實在是歷經了塵點劫的業海浮沈之後,最好的一次解脫因緣,今生若輕易地蹉跎空過,往後恐怕又是塵點劫的昏天暗地、日月無光了。 雪廬老人有詩云︰「 三途萬劫苦難論,邂逅欣逢淨土門,若把此機空錯過,泥犁再去度黃昏。」噫!我們怎能不深深地生起殷重之心,好好把握這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呢!
       回頭看看,祖師們已經為我們現身說法,樹立了模範和典型。且讓我們收拾懈怠放逸的心,見賢思齊,切莫讓這無始劫來最美好的一場邂逅,因為懶散輕忽,而成了驚鴻一瞥啊!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