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政 第 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是否遇到過障礙呢?努力的學習卻無法和生活相關連,自己經過了學習也沒有改善?或者已規畫出一條人生的康莊大道,卻仍然原地打轉,無法掌握正確的方向,充滿了疑惑?這些學習的問題,要如何解決呢?
孔子說:「學習而不尋思其中的義理,自己就會茫然無所得,甚至誤解了其中的義理。反之,只注重思維而不學習前人的典籍模範,就容易產生疑惑而無法肯定力行。所以『學』『思』必須同時注重。」
「學而不思則罔」,「罔」有罔然和誣陷兩層意思。論語一開頭就注重學習,而學習必須用心思維才不會罔然沒有心得。若還未正確了解真義就妄加評斷,便會背離原義而誣陷別人。
宋朝的大學者程伊川先生曾經擔任皇帝的老師,他每次讀史書,告一段落後,就闔上書本,思維整個事件的成敗原因。如果發現有不合道理的地方,就反覆思維。
尤其遇到僥倖成功或是不幸失敗的特殊狀況,決不盲從一般的看法,也不受表面跡象的影響,這樣深入研究清楚了,才往後繼續看。
「思而不學則殆」,「殆」是猶疑不決。思維能使學習更加深入,如果只思維而放棄按部就班的學習,就會產生疑惑而流於空想,徒耗精神而已。明朝文武雙全的理學家陽明先生,在十八歲時,對大學「格物」的學說很有興趣,宋儒朱熹認為「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他便以朱熹的格物說法做了一次實驗,對著庭院中的竹子沉思,花了七天的功夫去窮思研究,結果一點至理也沒悟得,反而辛勞苦思,生了一場病,於是發現以「格物」窮究的方法要成聖賢是做不到的。
禮記中庸講到求學必須具備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層工夫。「博學」後加上「審問」的仔細追問,是屬於「學」的工夫;「慎思」後能更深一層「明辨」確定方向,則是「思」的工夫。結合了「學」和「思」,就能醞釀實踐的原動力,紮實的「篤行」必然恆久不輟。
孔子一生善學又善教,學思兼備的觀念是他老人家寶貴的經驗!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如果能齊運「學、思」的雙足,邁步前進,必能穩穩地抵達至善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