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三十二)
       子  圓

        為 政 第 二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啊!教你如何才是『真知』的道理。如果遇到知道的事,就說知道,遇到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樣能清清楚楚分辨『知道』或『不知道』,而能誠實面對自己,不加掩飾,正是『真知』的真正涵義。」
     

     「由,誨女知之乎!」「誨」是教導、「女」是「汝」的古字,就是「你」的意思。「知」是真知,這個字不簡單,孟子講「良知良能」,王陽明提倡「致良知」,都說到本來就有的「真知」,所以不可輕忽「知」這個字。     
     「知之為知之」,如果聽聞道理之後,不能進一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尤其缺乏「篤行」的工夫,沒有確實去做,只停留在「說食數寶」,就不算是真正知道。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剛才說的五層工夫,尚未完全做到,就不算是「知道」,唯有誠實而不虛偽,承認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正是內心「真知」的作用呀!一般人為了面子,總喜歡掩飾自己的缺失或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趾高氣昂,表現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樣內心的「真知」就被泯滅了。
     
孔子晚年所整理的典籍中,春秋一書是依據魯國歷史改編創作的。孔子以審慎的態度,記載了魯隱公一直到魯哀公,共有十二公的歷史。為什麼孔子只記載這十二公呢?原來孔子透過「親見」「聽聞」「傳聞」的方式,來印證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實,一字一句都是謹慎不虛言。所謂「親見」是指孔子本身親自見到的事實;「聽聞」是指別人親見而說給孔子聽的事跡;「傳聞」是指別人聽到而轉述給孔子的故事,孔子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嚴謹的筆法,作成春秋。當春秋一書完成之日,亂臣賊子懼,因為春秋明白寫出各國亂臣賊子的罪行,使得小人的行徑無所遁形,讓人感到畏懼,犯上作亂的惡行自然收斂起來。
     
目前,社會上虛偽掩飾的風氣盛行,著書寫作猶如小偷一般,東抄西抄就成了自己的作品。本身沒有真實的工夫、深切的體驗,強不知以為知,正是我們應該深自警惕!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