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
勘誤表及說明(上)
|
|
●藏 頭
|
|
前 言
大佛頂首楞嚴經,自唐中宗神龍元年(西紀七○五)譯成中文,流傳自今。已千數百年,作疏註而釋之者,無慮數十百家;而近代圓瑛老法師所著之講義,半世紀來,流通最廣,印行最多:一九五一(民四十)年,上海出版;流傳至民國六十年,臺北十普寺編印「圓瑛法彙」,講義排在第一,用新標點,此後印行者即據此本。至民國八十五年,大乘精舍重排印行,精裝一厚冊,一七○五頁。筆者存有此三種版本。
細校三種版本,經文之字,有些錯誤,茲列表如下:
一、一九五一(民四十)年,
上海初版經文勘誤表:
|
次 第 |
頁 |
行 |
字 |
誤 |
正 |
(一) |
103 |
末 |
|
此心之體 |
此之心體 |
(二) |
503 |
4 |
|
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 |
非阿羅訶三耶三菩 |
(三) |
599 |
6 |
13 |
汝 |
爾 |
(四) |
654 |
8 |
|
紫金光 |
紫光金 |
(五) |
899 |
1 |
14 |
授 |
受 |
(六) |
1180 |
9 |
3 |
原 |
元 |
(七) |
1186 |
9 |
|
賢 聖 |
聖 賢 |
(八) |
1188 |
11 |
8 |
牆 |
垣 |
(九) |
1265 |
8 |
8 |
妙 |
細 |
(十) |
1266 |
末 |
|
生 死 |
死 生 |
(十一) |
1267 |
10 |
|
精 真 |
真 精 |
(十二) |
1267 |
10 |
|
演若答多 |
演若多 |
(十三) |
1285 |
1 |
18 |
滿 |
 |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初版經文勘誤說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一九五一年(民四十)初版,約二千一百五十部(據功德芳名)。
其次:佛曆二五○七年(民五十二),香港據初版本影印一千二百部。內容全同初版,其正誤,例初版可知。
民國六十年,臺北市十普寺「重印」一千二百部,用新標點,經文點在傍,註解點在中,但初版之誤仍舊。如一二五頁末行「此之心體」,亦誤作「此心之體」。
所謂「民國二十七年初版」,「二十七」應是筆誤,據「圓瑛老法師事略」謂:「辛卯四月」才完畢。辛卯,是民國四十年。
事略原文:「三十八年春,法師整理舊稿,將一吼堂文集、住持禪宗語錄、弘化紀念冊、盂蘭盆經講義,付印流通,廣宣法益。更有楞嚴經講義,已編十六卷,尚餘三分之一,大願未償,遂從事續編,閉門謝客,專一其心,於是編至辛卯四月,佛誕前三日編畢,全部共廿四卷,裝成五冊。」
而卷末亦說明是「辛卯五月初版」,可知「二十七」是筆誤。
(一)103頁末行誤作「此心之體」,據大正藏、古本楞嚴經應作「此之心體」。
(二)503頁4行「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據古本楞嚴經(以下簡稱古本)「非阿羅訶三耶三菩」,多一「非」字。
看古本,可知「訶」下無「非」字。此誤,一直延續至今,所有講義版本,皆同此誤。
(三)599頁6行13字「汝今聲不」,據古本應作「爾今聲不」。
經文「聞」中三「汝」,「聲」中三「爾」。
(四)654頁8行「紫金光」,據古本「以紫光金塗佛形像」,應作「紫光金」。
金之光,無質,怎麼能塗?應是紫光金。
(五)899頁1行14字「攝授親因」,據古本應作「攝受親因」。
諸本皆作「攝受」,惟講義作「授」。
(六)1180頁9行「其人原不覺知魔著」之「原」,據古本應作「元」。
(七)1186頁9行「十方賢聖,潛匿之處。」之「賢聖」,據古本應作「聖賢」。
(八)1188頁11行「越牖透牆曾無障礙」之「牆」,據古本應作「垣」。
(九)1265頁8行之「未蒙如來,微妙開示。」之「妙」,據古本應作「細」。
(十)1266頁末行「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之「生死」,據古本應作「死生」。生死、死生,內含不同。
(十一)1267頁10行「斯元本覺。妙明精真」之「精真」,據古本應作「真精」。精真、真精,內含亦然不同。
(十二)1267頁10行「演若達多」,據古本應作「演若多」。
演若達多,意雖無誤,但經文成為四字一句,所以略去「達」字。
(十三)1285頁1行「佛土充滿。」第18字「滿」,據古本應作「 」。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民國六十年版)經文勘誤表:
|
次第 |
頁 |
行 |
字 |
誤 |
正 |
(一) |
110 |
12 |
|
不眼對 |
不對眼 |
(二) |
125 |
末 |
|
此心之體 |
此之心體 |
(三) |
601 |
12 |
|
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 |
非阿羅訶。三耶三菩 |
(四) |
715 |
末 |
13
|
汝 |
爾 |
(五) |
754 |
4 |
5 |
無 |
若 |
(六) |
757 |
末 |
10 |
牽 |
掣 |
(七) |
781 |
3 |
|
紫金光 |
紫光金 |
(八) |
965 |
4 |
3 |
即 |
既 |
(九) |
1071 |
5 |
|
授 |
受 |
(十) |
1099 |
11 |
|
天子、雨師 |
天子、風師、雨師 |
(十一) |
1353 |
12 |
|
仔
細 |
子
細 |
(十二) |
1392 |
5 |
6 |
眾 |
有 |
(十三) |
1428 |
13 |
|
原 |
元 |
(十四) |
1436 |
10 |
|
賢
聖 |
聖
賢 |
(十五) |
1439 |
4 |
9 |
牆 |
垣 |
(十六) |
1536 |
7 |
|
妙 |
細 |
(十七) |
1538 |
3 |
|
生
死 |
死
生 |
(十八) |
1539 |
1 |
|
精
真 |
真
精 |
(十九) |
1539 |
1 |
|
如演若達多 |
如演若多 |
(二十) |
1561 |
4 |
|
滿 |
 |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民國六十年版經文勘誤說明:
版權頁仍作「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初版」,初版是民國四十年,「二十七」誤。
(一)110頁12行誤作「不眼對」,應作「不對眼」。
民四十年初版作「不對眼」,初版沒錯。六十年版開始錯誤,凡依此本影印者,同此錯誤。乃至依此排印之經文,亦同此誤。
如臺中瑞成書局印的,亦誤作「不眼對」。瑞成書局印行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後文不載印行年月。
另有高雄市隆峰寺印十六開本,國語注音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同有此誤。
(二)125頁末行「此心之體」,據楞嚴正脈(以下簡稱正脈)應作「此之心體」。初版亦同此誤,在一O三頁。
(三)601頁12行「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
,「訶」下「三上」,多一「非」字。據正脈經文無此「非」字。
(四)715頁末行13字「汝」,據楞嚴文句、易解疏應作「爾」。
經文原是:「聞」中三汝,「聲」中三爾。講義則「聲」中一汝二爾。雖是「汝」「爾」互通,不算錯誤,但與諸本不同,作此說明耳。
(五)754頁「此結若存」的「若」,誤作「無」。據正脈應作「若」。
初版沒錯。「此結若存」誤作「此結無存」,是從六十年版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六)757頁末行「偏牽其左」,應作「偏掣其左」。
初版沒錯,作「偏掣其左」。
(七)781頁「紫光金」,誤作「紫金光」。如初版654頁中說。
(八)965頁「聲無既無滅」,「既」誤作「即」。
初版作「聲無既無滅」,沒錯。
(九)1071頁「攝授」,應作「攝受」,如初版899頁中說。
(十)1099頁「天子,雨師」,「「子」下「雨」上,脫「風師」二字。
初版作「天子。風師。雨師。」沒錯。
(十一)1353頁「子細」作「仔細」。
初版本,原作「子細」,講義引用正脈,正脈亦作「子細」,看來是六十年本排印者改「子」作「仔」,連正脈都改,未知何意?
初版、正脈原文、大正藏皆作「子細」。
(十二)1392頁「則有憶魔」的「有」,誤作「眾」。
初版作「若作聖解,則有憶魔。」。
(十三)1428頁,原、元,如初版1180中說。
(十四)1436頁,賢聖、聖賢,如初版1186中說。
(十五)1439頁4行9字,垣,誤作牆,如初版1188中說。
(十六)1536頁7行「微妙」,應作「微細」。
(十七)1538頁「生死」,應作「死生」。
(十八)1539頁「精真」,應作「真精」。
(十九)1539頁「如寅若達多」,應作「如演若多」。
(二十)1561頁「充滿」,應作「充 」。
皆如初版說。(待續)
案:(一)「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的勘誤及說明,作者在每條勘誤下,引用多種版本說明,並以各版影本呈現,可資對照,本刊已另行編印成書。
(二)為使讀者皆得勘誤校正,一睹楞嚴正文,本文謹將原書引用各版影本處改以文字敘述,分期刊出。
(三)另有意索取「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勘誤表及說明」一書者,歡迎來函索取,並請隨函附上十元郵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