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餘馨之一─倓虛大師
智  展

       前  言

   雪廬老人云:「時際末法,專修淨土,是最聰明。」佛教眾生成佛之法,有八萬四千種,而淨土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圓頓中第一圓頓,宋代以來,淨土一宗就成了大乘共宗。近代佛門大德一片悲心,口宣筆著,闡示淨土殊勝,力勸求生極樂,而自身更是念珠一串孜孜矻矻的日課佛號。除了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專弘淨土之外,餘如諦閑、虛雲、倓虛、太虛、慈舟、道源、廣欽等高僧大德,也以自身所修力弘淨土。本刊謹以「蓮池餘馨」為題,依出生月分,每期呈現一位近代大德的淨土知見,供讀者大眾儲備淨業資糧之用。 編者謹案。

   農曆六月初一,是倓虛大師一百二十七歲冥誕。這位民初的高僧,終身以「弘法」、「建寺」、「安僧」為職志,為當時佛法凋蔽的中國北方帶來了興隆的氣象。雖然倓老教研天臺,繼承天臺宗的法脈,但是他卻行宗淨土,勸人念佛往生西方。綜觀他老一生所建的十方叢林(九處)、弘法支院(十七處)和佛學院(十三處),莫不以此為修行指歸。或問:一代天臺尊宿,為何在解脫路上獨宣淨土呢?茲將倓老在淨土法門方面的論文、開示加以整理,吾人或能於其中明白大師用心:

   想離苦必須念佛

    大師在〈想離苦必須念佛〉一文中說道,人道眾生受八苦交煎,人人都欲求離苦得樂,但首先應知,這一切的苦難、災禍,都是由人心所造。人心既然能造苦厄,必定亦能消之,而消災之法,則有緩急不同。師云:「急在當時至誠祈求,緩在平時未雨綢繆。」又補充說:「蓋吾人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造業甚多。善則獲福,惡則成災;福來不知,禍至方覺。若於急難中,誠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聖號,災禍可能立即消除。若於平時常念佛菩薩聖號,則災禍自然不侵。」
    倓老云:「修習淨土法門,撮其樞要,總不出古德所讚信、願、行之三大法要。再按佛經所說,信者,『十善菩薩發大心,常別三界苦輪海』。願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包括無餘。行者,普賢菩薩行願品。又如『十大願王』常常觀念。如是於任何境界,無不是消災延壽,超生了死,增福增慧之機會矣。」若吾人於行住坐臥中,不忘萬德洪名,則現世即得常樂我淨,當來必定圓證菩提。

    一句彌陀縱括禪教律密

    倓虛大師晚年駐錫在香港。有一回,大師在東林念佛堂(住持為定西法師)所舉辦的五個佛七中開示說:「淨土法門廣大無外,為末法時代最契機之法門,即以一句阿彌陀佛而論,即能綜括禪教律密四大宗旨而無遺。所以者何?此一句佛號,即能超過最上禪宗,何須證末後一著?以虔修淨土,能一生取辦故(此即「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之謂)。又此一句佛號,超過一切經教,信解行證,何須再證妙覺果海(因直下流入佛果地功德海)?以淨土圓具四土,已到含元殿,何須問長安?又此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律儀,本自清淨,何須再證清淨法身?以修淨土者,因淨果淨,依正二報具清淨故。又此一句佛號,超過一切陀羅尼,何須多世持咒,方得即身成佛?以修淨土者,一生淨土,永不退轉(一生成佛),託質寶蓮,相好自然具足故。」
    大師表示,「禪、教、律、密」是佛依眾生根性不同的應機施教,屬於權實兼施的方便法門。然而淨土念佛法門,卻是「三根普被,九界齊收」,賅羅、圓攝了佛陀一代時教,所以佛稱之為「異方便法門」。今生能值遇信受者,都是宿植德本之人,應善自勇猛精進,方不負此殊勝因緣。

    法華即彌陀 彌陀即法華

    法華經是天臺宗的本經,但身為臺宗繼承人的倓虛大師,卻經常對人說︰「法華經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是略說的法華經。」
    他在念佛論當中說道:「法華經和彌陀經說的都是全理即事的話,並沒像其他諸經,說很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事。」至於兩經文義得以會通之處,大師亦舉例說明:「例如在彌陀經裡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法華經第二十三藥王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意義都相同。其他在阿彌陀經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相、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和法華經的『開權顯實』、『開近顯遠』一樣,都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

    倓虛大師云:「所謂佛法,目的無非在淨心,而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異。取其最易者,莫若誦經念佛。」或許正因為淨土念佛法門下手簡易,故多被「好奇騖怪」、「崇尚虛玄」者所輕忽。事實上,如大師所言,「念佛」這個修持法所含藏的義理,實可與法華的究竟極談相通,這樣說來,並不是這個法門太簡,而是吾人沒有「識貨」的眼力啊!倓老一生在教下鑽研、沉潛,但在行門上卻大力弘揚淨土法門,這若不是深體如來一代時教之旨趣,怎會有如此的作略呢?欣逢大師誕辰紀念日,特將其於淨土法門方面的論述加以彙整,期望大眾善體祖意,同入彌陀本願海。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