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上)    
      三學/如實  
     
 

    前  言

    臺中蓮社國學啟蒙班是遵照雪公「蒙以養正」的訓示,以正行格言來培養童蒙。家長把孩子送來啟蒙班,就是希望能以經典的正當道理來啟蒙。俗云:三歲看大。從小施予正規教導,將來可為正人君子。
    孩子從小讀的經、背的詩,不可謂不多。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親若是重視國學,身體力行,而且持續有規律複習讀過的經典,孩子背誦的經典詩文就能在心中發酵,成為端正的君子。但是也有令人憂心的一面,有些孩子雖然從小背誦很多經典,卻疏於複誦,慢慢淡忘,長大後自以為這些經典老早背過了,對經典反而輕忽生厭!本來期望孩子從小「讀經植德本」,來日做個正人君子,到頭卻事與願違。
    提倡讀經,功德無量,無庸置疑,卻也有檢討之處。在讀經過程中,是否掌握了讀經的根本宗趣?讀經需要貪多圖快嗎?古今中外先賢有很多寶貴的讀誦經驗,值得好樂讀經的人來擷取學習。

    讀誦的意義

    學習經典有很多方式,中國自古強調讀誦。對著經文看讀,叫讀。不看經文,背念經文,叫誦。所以讀誦就是口熟其文,心解其義也。啟蒙班很多教師在上課之前一定先帶著孩子讀誦,也有人認為:一堂四十五分鐘的課,讀誦花去五到十分鐘的時間,教師講解的時間不就少了嗎?其實讀誦就是在進行經典教育了,解說不過是激發孩子學習經典的興趣而已。
    讀誦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學習方法,荀子勸學篇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求學要從熟誦經典開始。禮記學記云:「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從政的人,要熟誦詩經小雅:「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詩,這三篇都是君臣宴樂互相安撫勞苦的詩,為官者必先學習。可見,不論從事那一行業,基本的經典都得熟誦,立身處事方有根據。英國早期的語文教育,兒童上英語課,教師選一篇經典之作,兒童大聲地跟著老師誦讀,老師也不做太多的解釋。這樣訓練下來,單字也會了,文法也會了,成語也會了,文章的文氣也會了。所以中外先賢都注重讀誦,從古到今有智慧的教育家都不會忽略了讀誦。
    讀誦的目的是什麼?孔子在易經大畜卦的大象傳說:「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卦,上面是山,底下是天,天藏在山中。孔子觀察大畜卦,認為這是象徵天代表的光明,日月昭昭藏在山中,越積越光輝,一個君子如能多熟記古聖先賢的前言往行,可以涵畜光明德性。
    想從讀誦中獲得處事待人的智慧,必須「多識」,多多熟誦,牢記不忘,涵藏在心中,才能夠轉換成真知灼見的智慧。

    學習的層次

    從學習獲得的智慧,可分三個層次:聞慧、思慧、修慧。透過聽聞閱讀獲得聞慧,而聞慧不如思惟後得到的智慧,思慧又不如篤行後得到的智慧,具足三慧,才是完整的學習流程。要如何聞呢?中庸說要博學、審問。廣博的聽聞閱讀,有疑問要審問清楚,如此就有「聞慧」。學習不是只停留在這一階段,還要進入「慎思,明辨」思惟分析的層次。聽聞讀誦之後,要藏在心中,番番涵泳,才能發酵醞釀成思慧。
    慎思者,能將所學的內容從頭至尾作整體思惟,如古人研究易經,在註解時可以引前注後,援後證前。若讀書不能熟誦不忘,往往讀到後面忘了前面,無法進行慎思的功夫,所以先賢讀經,從頭到尾熟誦在心中,自然能慎思、明辨,明辨就是加以組織歸納,分析揀擇。慎思、明辨之後才能掌握明確的實行綱領,篤行不退。所以要將讀誦的經典轉化成篤行的根據,必得經過思維,而思維非熟誦不可。 

    熟誦的典範

    熟誦為什麼這麼重要?謹以論語為佐證,孔子是至聖先師,他的教學經驗值得我們效法。
    以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時習就是學得了一種教材,要像小鳥學飛,數數練習。大多數的人只注意「學」,以為聽到了、看到了、背過了就算數,其實這只是學了一半,還要時時複習。多久複習一遍?可以每天複習一遍,也可以每個月複習一遍,如孔子的學生子夏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陽貨篇)每天學新的進度,每個月要把學過的複習不忘。熟誦以後,心裡自然歡喜,孔子的經驗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開始讀誦時會有挫折感,怎麼讀不熟呢?但是「時習」的功夫用得深,內心充實,喜悅就汩汨流出。
    有人認為已經讀過了,何需複誦「炒冷飯」?這是不明學習的三階段:要篤行必得慎思、明辨,而讀過的經典在心中不能熟記如何「一思便得」?人有記性,也有忘性,時習複誦,經典就能發揮鑑照提醒的作用。
    再以老師方面來說,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當老師時,天天反省:今天要把所學的東西教給學生,自己有沒有複習過?如果沒有複習就講,就是不負責任。雪公平日講經,有的經一講再講,但他老人家不管講多熟的東西,一定要事先再準備,這就是「傳而能習」。「習」的最簡單方式就是讀誦,把所教過的東西定期複誦。
    從論語教學例子中,足見「學而時習之」的熟誦方法,是孔門成功的教學經驗。所以孔子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篇)勤於學習,好像怕趕不上;學得之後,像得了一件寶物,唯恐遺失,必須常溫習。 (上)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