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八十九)

智  果

    ◎生死相續難(續二)

    ※前 言

    無漏業為因,所知障為緣,所感得之殊勝異熟果,在經論中,略有三名:
    第一名為不思議變易生死身(楞伽經)
    第二名為意成身(楞伽經、勝鬘經、佛性論)
    第三名為變化身(顯揚聖教論)
    上回略釋第一名已訖,今當略釋餘名。
   
▲釋第二名─意成身 
   
1、釋 名
    成唯識論卷八云:「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謂變易生死身,亦可名為意成身,何以故?以諸聖者之生死身,乃隨其濟度眾生之大悲意願所成就故。
    譬如瑜伽論卷四十八載:菩薩以大悲願,「於諸饑饉,厄難曠野,正現前時,為令眾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形廣大,隨所生處,以自身肉,普給一切饑饉眾生,皆令飽滿。」即是一例,若廣宣說,菩薩以大悲意願,哀愍為先,受種種意成身,當知無量。 
    2、引 證
    勝鬘經云:「譬如以取(煩惱障)為緣,以有漏業為因,續後有者,而生三有(上來舉「分段」因果,以況下文之「變易」)如是以無明習地(所知障)為緣,以無漏業為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按:已得自在菩薩者,舊云:「大力菩薩」,即是第八地,於相及土,得大力故,謂彼為濟度眾生故,能隨欲變現金銀珠寶等相,又能隨欲變現大小淨穢等土故。
    佛性論卷二亦載:「無明住地為緣,及微細妄想所起無漏業為因,得起三種意生身。」(按:「意生身」即「意成身」,乃初地以上菩薩,為濟度眾生,依意所化生之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也。)何等為三?十卷楞伽之第五卷載: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
    一者「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三摩跋提」,梵語,意譯「正受」)。
    二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三者「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
    茲列表略釋之:

   

    ▲釋第三名─變化身 
    1、釋 名
    成唯識論卷八云:「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謂變易生死身,亦可名為變化身。何以故?以諸聖者,能以無漏定力,轉變原來之生死肉身,成為清淨微妙、廣大光潔之身,無而忽有,猶如變化,故名「變化身」。 
    2、引 證
    顯揚聖教論第十六載頌曰:
   「聲聞有二種,趣寂趣菩提,
    依止變化身,趣無上正覺。」
    頌意謂聲聞轉依(轉捨染劣法之所依,轉得勝淨法之所依)有二種:
    一者趣寂滅。
    二者趣菩提。
    或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已盡分段生死惑業,不受後世苦果),云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依變化身,能證菩提,非業報身。」
    上來正解二種生死已訖。
    ◎釋本頌文
    ▲正 解
    論卷八云:「頌中所言:『諸業習氣』,即前所說二業種子;『二取習氣』,即前所說二障種子,俱執著故(皆說名『取』),『俱』等餘文,義如前釋。」意即前面頌文中所謂「諸業習氣,即指有漏、無漏二業之種子(「習氣」即「種子」之異名,乃現行熏習之氣分故);又前面頌文中所謂「二取習氣」,即指煩惱、所知二障之種子,因為此二障,皆有執著之意義故,名「二障」為「二取」。至於頌文中之「俱」字等餘文之意義,皆如同前面最初之解釋。
    ▲逐難釋
   (1)解變易難
    問:分段生死,捨生趣生,可言異熟前盡後續;變易生死,既無趣捨之義,寧得前盡,餘復生耶?
    答:變易生死,雖無如分段生死之前後異熟,別盡別生之義,卻以無漏定願數數資助故,改去前惡者,轉生後勝者,令後身命,展轉勝前,亦有「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之義也。
   (2)釋頌中不說現行所以
    問:亦容有「現業」,及「現二取」故,能令生死相續無窮。云何但言由「二習氣」(即諸業習氣、二取習氣)?
    答:理由一:雖實亦由諸法現行(即諸業現行、二取現行)令生死相續,而種子相續,一切時有,非如現行,多間斷故,頌中偏說種子,云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也。
    理由二:為顯示真異熟因,即是本識所執持之業種子;真異熟果,即是本識,因果皆不離本識,故不說「現行」。雖然善惡等法之現行,亦是異熟因,但不能即時「與果」(正與彼力也,即正給予產生結果之力用也),須待熏種子已,要於後時,方「與果」故,頌文但說「種子」也。
    問:六識之中,亦有異熟果,何故頌中不說前盡後生?
    答:無記轉識,多間斷故,非真異熟,不過只是「異熟生」耳,所以頌中偏說第八識真異熟,正是生死相續之法也。
    按:窺基大師之樞要卷上末云:「真異熟,具三義,一、業果(善惡、漏無漏業因所感者),二、不斷,三、遍三界。」又云:「第七具後二義,非初。第六報心(異熟生心)具初、後義,非中;非報心(善惡一分)具後一義,非初二。五識報心,具初,非後二;非報心,三義俱無。」茲更列表明之:

   

    故唯第八,獨得「真異熟」之名,正是本頌文中所指二種生死相續之法也。
    上來(丑一)正解頌文,依「染法(有漏法)相續」訖。(頌言「異熟」故非無漏)

   (丑二)例明淨法(無漏法)相續

    問:有情之生死輪迴,相續不斷,既是不待外緣,但由內識,諸佛菩薩淨法相續,為復亦由內識?為復別有淨體?
    答:淨法相續,應知亦然!何以故?無始以來,依附本識第八中之無漏種子,以為其因;由其轉識等,數數熏發,以為其緣,因緣和合,漸漸增勝,乃至究竟,得成佛時,便轉捨本來有漏雜染識種,轉得始起無漏清淨識種,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由佛本因之大誓願力,盡未來際,起一切利他之妙用,相續無窮!

   (寅)總結上文

    論卷八云:「由此應知,唯有內識」即由上來所說染淨道理,應知諸法相續,唯有內識也。
    上來「廣釋外難」中第一「釋違理難」已略釋竟。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