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三十八)
                                            ●子  圓

        為 政 第 二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請問孔子說:「十世以後的情形能夠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殷朝的禮制是從夏朝來的,所增加和刪除的部分是可以知道的;而周朝的禮制是從殷朝來的,所增刪的部分也是一樣可以知道的。假使後代接續周朝所設立的禮制,即使經過百世,也一樣可以知道呀!」
   「十世可知也?」一「世」,通常指三十年。子張請問十世,大概是三
百年以後的情形。意即:三百年後的情形是否可以預先知道

呢?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商朝因為盤庚遷都到「殷」地,所以又稱為「殷朝」。「損」意謂將原有而不合時宜的禮制廢除;「益」是指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新設的禮制。「禮」涵蓋的範圍既深且廣,可以從它的內容,看出當時人們活動的一切情形,所以孔子就舉出時代最接近,資料較完整的三代來說明。夏、商、周是三個連續的朝代,經過比較之後,便可以看出禮制損益的情形。隨著朝代而改變,禮制的增損是為了符合當時人民不同的生活型態和習慣,這是屬於外在的形式。不過,禮也有其不變的本質存在,這絕對要守住,人民才能安定。孔子曾經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一個人若缺少「仁德」的本質,只有外在的形式,怎能算是合於禮呢?不管時代如何改變,「仁德」的本質是不能改變的,而傳統「八德」 孝、忠、信、禮、義、廉、恥,正是仁的德目,禮的本質。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身處周朝,看出朝代必然興替,有生有滅,這是大自然的定律。即使經過百世之遠(約有三千年之久),仍然可以了解禮制的本質必不可變,會改變的只有外在的形式。
    吾人正在百世之內,今日刑法大都來自外國,如能配合禮的本質加以修訂,規範大家遵守八德,契合五倫十義,必能合乎仁德,安定和諧的生活也才有著落!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