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虞仲翔注:「巽為伏,震為草莽,離為戎。謂四變時,三在坎中,隱伏自藏,故伏戎于莽也。巽為高,師震為陵。以巽股升其高陵。爻在三。乾為歲。興,起也。動不失位。故三歲不興也。」
九三互體巽,雜卦傳說:「兌見而巽伏也。」故巽為伏。同人旁通師,師下互體震。說卦傳說:「震為萑葦。」故震為草莽。下卦離。說卦傳說:「離為甲冑,為戈兵。」故云離為戎。九四以陽居陰,位不正,變正為陰爻,則互體成坎。說卦傳說:「坎為隱伏。」九三在坎中,乃入伏,就旁通震,隱而自藏。故有伏戎于莽之象。說卦傳:「巽為高,為股。」又說:「震為反生。」陸氏釋文:「反,虞作阪。云陵阪也。」故虞氏以巽震解釋爻辭高陵,又以巽股解釋攀升。故云以巽股生其高陵。乾為天,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歲。故云乾為歲。九三爻在三位,是為爻在三。故為三歲。興,起也。此是爾雅釋言之文。「動不失位。」不字當作而字。動而失其剛位。所以三歲不興。惠徵君說:「雜卦曰,震,起也。興起同義,故震為興。三至上,歷三乾,師震在下,故三歲不興。言上不應三,三亦不能興也。」以上依李氏疏及惠氏之說解釋。李疏又說:「愚案。三與上應。伏戎,敵上也。升陵,望上也。自三至上,歷三爻。三歲不興,欲上變正應己,庶從同也。」庶,庶幾之義。
孔氏正義據王注解釋:「伏戎于莽者,九三處下卦之極,不能包弘上下,通夫大同,欲下據六二,上與九五相爭也。但九五剛健,九三力不能敵,故伏潛兵戎於草莽之中。升其高陵三歲不興者,唯升高陵以望前敵,量斯勢也。縱令更經三歲,亦不能興起也。」
象傳說:「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崔憬注:「與二相比,欲同人焉。盜憎其主,而忌于五,所以隱兵于野,將以襲之。故曰伏戎于莽。五既居上,故曰升其高陵。一爻為一年,自三至五,頻遇剛敵,故三歲不興,安可行也。」
李氏鼎祚:「案。三互離巽。巽為草木。離為戈兵。伏戎于莽之象也。」
據李疏說。崔注。九三以陽比陰,故云與二相比。陰陽和合,故云欲同人焉。春秋成公十五年左氏傳:「盜憎主人。」崔氏引來釋易。盜、指九三。主、指六二。而忌于五者,此因九五與六二相應,九三欲同六二,而忌九五,所以隱兵于三,將以襲五,故曰伏戎于莽。五居於上卦,故升其高陵以敵之。自三至五,一爻為一歲。四爻五爻皆是陽剛。故頻遇剛敵。經歷三歲而不能興起,何可行也。李氏案。九三體離,互巽。巽為草木,故為莽。離為戈兵,故為戎。所以有伏戎于莽之象。
李氏纂疏:「愚案。三與上應,以陽應陽,所以伏戎于莽者,隱以備之,防其亢也。故曰敵剛。以正應不正,所以三歲不興者,徐以俟之,冀其正也。故曰安行。」
孔氏正義:「伏戎于莽敵剛者,釋伏戎于莽之義。以其當□九五之剛,不敢顯亢,故伏戎于莽。三歲不興安行者,釋三歲不興之義。雖經三歲,猶不能興起也。安,語辭也。猶言何也。既三歲不興,五道亦已成矣,何可行也。故云安行也。此假外物以明人事。」
惠徵君說:「或謂敵剛為敵五。非也。五為君,不可為敵。且五非應也。三上敵剛。上不應三,三无所往。故云安行也。」
以上各家解釋,約有二義。一是九三欲比六二,或說欲據六二,而顧忌九五,以九五為敵。二是九三與上九相應,而上九是陽剛,不是正應,以上九為敵應。此二義,說雖不同,皆是伏戎三年,不能興起,故說安行,是如何能行之義。三欲比二,則侵犯二五相應之道,欲與上九相應,而上九失位,則是以正應不正,亦不合理,所以皆不能行。若以耐心徐待上九變正而後應之,是唯一可行之道,則安行即可解釋為安然而行。
九四。乘其庸。弗克攻。吉。
虞仲翔住:「巽為庸。四在巽上,故乘其庸。變而承五,體訟,乾剛在上,故弗克攻則吉也。」
其庸,王弼本作其墉。陸氏釋文說,鄭玄本作其庸。經典庸墉通用。皆作城牆講。
九四互體巽。巽為高,又為伏。高而可伏,是城庸之象,故曰巽為庸。四居巽上,故為乘其庸。意為登高而欲攻初。初四相應,但同人初四皆陽,是敵應,故為敵而欲攻之。然而初九得正其位,四位不正,无攻初之理,乃變正而承五。四變正,自二至上,其體為訟。訟卦六四曰:「不克訟。」而且乾剛在上,義不可攻,故云弗克攻則吉。九四變正應初,則使敵應而為陰陽正應,得以同初。故吉。以上依據李氏疏解釋。
象傳說:「乘其庸,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集解:「王弼曰。處上攻下,力能乘庸者也。履非其位,與三爭二。二自應五,三非犯已。攻三求二,尤而效之。違義傷禮,眾所不與。勢雖乘墉,義終弗克。而得吉者,以困而反正則也。」
孔氏正義:「乘其墉者。履非其位,與人鬥爭。與三爭二,欲攻於三。既是上體,力能顯亢。故乘上高墉,欲攻三也。弗克攻吉者。三欲求二,其事已非。四又效之,以求其二。違義傷理,眾所不與。雖復乘墉,不能攻三也。吉者。既不能攻三,能反自思愆,以從法則。故得吉也。此爻亦假物象也。」
惠徵君、李氏道平,皆說:九四乘其庸,是欲攻初九,但初九得其正位,而九四位不正,以不正而攻其正,非義之舉,攻必不克,故象傳說:「義弗克也。」春秋文公十四年穀梁傳曰:「弗克納。」「弗克其義也。」范甯注云:「非力不足,義不可勝。」與象傳義合。爾雅釋詁:「則,法也。」國語晉語惠公殺丕鄭。韋昭注:「謀不中為困。」九四欲攻初九,以不義而止,所以為困。因困而自反,變之正。即變為陰爻居於陰位。變正之後,上承九五,下應初九,與初陰陽正應,是困而反歸於法。故吉。九四變正為陰爻,互體為坎,坎水平,是為法則。故象傳說:「反則。」
初四敵應,所以四欲攻初。此與王輔嗣攻三求二之說不同。但皆以為九四之欲攻,出於不義,終於因困,而自反於法則。此義則同。九四為遂一己之私,而欲攻人。無論攻三攻初,皆是不義,攻必不克。幸而能夠自己反省,歸於法則,終於得吉。歸於法則,即是互體坎所顯示的水平之義。水性平等,因風起浪而不平,去其風浪,水無不平。人的理性本來平等,亦是本然法則,但因自私而欲攻擊他人,即失其平,必召凶禍。一旦反省,去其自私,便是反歸本然平等的法則,人我平等,其吉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