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九十三)

                                              ●智  果

    ○釋三性不成難── 依他起性

    前 言

     上來解釋第二十首頌「遍計所執性」四句已訖,今當續說第二十一首頌之初二句:「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此釋依他起性也。

   (丑)釋依他起性

    茲先句解頌文如下:

       
      


    
  又頌文中「分別」二字,論卷八有二說:
       一說指「虛妄分別」,此說唯局於「有漏」,何以「分別」二字不通於「無漏」?以「淨分依他」亦通「圓成實性」故。「淨分依他」既通二性(依他、圓成),而「染分依他」則唯局一性(依他),故今頌文「分別緣所生」者,且說「染分依他」諸法,依虛妄分別心所熏成之種子為緣所生。
    二說「分別」亦通於「無漏」,何以故?以諸染淨心、心所,皆能緣慮故,皆可名為「分別」(「後得智」亦有分別故)。
    若有漏雜染心、心所現行所熏成之雜染種子為緣則生「染分依他」。
    若無漏清淨心、心所現行所熏成之清淨種子為緣則生「淨分依他」。
    相宗綱要續篇卷七云:
    「染分依他者,即有漏因緣所生之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行法(即百法中之九十四法)是也。亦即所謂『有漏有為』是也。」
    「淨分依他者,即『無漏有為』之諸法(有為而通於無漏之法)是也。」如四智菩提、十力、無畏等,以是修德,名「淨依他」(無漏有為),以其稱性,復可名「圓成實」。(心要卷八)
    總之:不論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一切染淨諸法,皆以諸染淨心、心所為緣所生,此頌文二句即說明「依他起性」不離識也,亦即顯示依他起諸法,蓋如幻假有者也。
    故華嚴經十忍品載:「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從因緣起,即是「依他起」,此即顯示一切法,不論有為、無為,皆悉如幻假有之所以然也。
    又大品般若經第八卷亦載須菩提尊者語諸天子云:「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言如幻如夢。」何以故?清涼疏鈔卷五十七釋云:「涅槃雖真,從緣顯故;遣著心故。」略謂「涅槃」雖是第一無上之真理,卻要藉我法二空之緣所顯,故亦空無性也,不可取著也。
    又無性菩薩攝論卷五,列舉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並為遣疑,以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八喻者何?(一)幻事喻(二)陽燄喻(三)夢喻(四)影像喻(五)光影喻(六)谷響喻(七)水月喻(八)變化喻。茲略釋如下:
    即外人聞言:依他起性,既是以「分別」為緣所生,以唯識(心、心所)為性,應是無所有,非真實義。
    一疑云:若無實義,何以有所行境界?
    釋云:如無實象,而有幻象為所緣境界;依他起性,亦復如是,雖無色等所緣六處,於周遍計度時,似有所緣六處顯現!無實似有,何要實耶?
    二疑云:若無實義,何以有心、心法轉?釋云:如「陽燄」(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塵而飄動者)於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外器世間,亦復如是,妄有心轉。
    三疑云:若無實義,何以有愛、非愛受用差別?
    釋云:如夢中,睡眠所起,心、心所法聚,極成昧略,雖無男女種種境界,而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
    四疑云:若無實義,何以有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
    釋云:如鏡影像,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復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苦樂果報不斷故,罪福(即善惡業)熟時則出。如偈說: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隨去,海水中亦入,處處常隨逐,業影不相離。」
    五疑云:若無實義,何以有種種識轉?
    釋云: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種種影。非「等引」中(「等引」,「定」名也,「等」謂身心安和平等也,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諸結使煩惱,遮正見光,種種諸識,遂於無實義,差別而轉。
    六疑云:若無實義,何以有戲論言說而轉?
    釋云:如谷響,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之為「響」(應聲也),無智之人,謂為有人語聲;智人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更有聲,名之為「響」。種種言說戲論亦爾,如人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1、頂2、斷,即牙肉也3、齒4、唇5、舌6、咽7、胸),是中語言生。
    七疑云:若無實義,何以有實取諸「三摩地」(正定)所行境轉?
    釋云:如水月,靜水中見月影,攪水則不見。諸菩薩知定地境界無實,亦復如是,如水中月。
    八疑云:若無實義,何以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經過思量、尋思、伺察之後,身語有所造作,能招生死果報者,謂之「故思受生」)?
    釋云:如化(無而忽有故)。即菩薩雖無遍計所執有情,然於依他起諸有情類,由哀愍故,分身化往諸所生處,調伏攝受,作八種變化:
    (1)能小
── 能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為極小微塵。
    (2)能大
── 能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遍滿虛空。
    (3)能輕
── 能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輕如鴻毛。
    (4)能自在
── 能以變化力,使大小、長短等,轉化自在。
    (5)能有主
── 能以變化力,自化為大人、小人,而心無高下,降伏一切,攝受一切也。
    (6)能遠至
── 能以變化力,到達遠處。凡有四種:1、飛行遠至2、此沒彼出3、移遠而近,不往而到4、於一念遍到十方。
    (7)能動地
── 能以變化力,使大地為六種或十八種震動。
    (8)能隨意所欲,或一身能作多身,或多身能作一身,或石壁直過,或履水火、蹈虛空,或手捫日月,或轉四大:使地作水、使水作地、使火作風、使風作火等,悉得如意也!當知:依他起諸法,若是實有,菩薩豈能隨心所欲作如是變化,利樂諸有情耶?
    上來略說攝論八喻,喻「依他起性」,並參考大智度論卷六之「諸法十喻」論文,今已釋竟。
    綜上所述,可知:一切染淨諸法,皆是依心為因,託事為緣,因緣會合所生如幻假有之法,一切皆了不可得也。
    上來三性中之「依他起性」不離識亦已釋訖。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