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忽略了仁心,那和動物學會鞠躬作揖,又有什麼差別呢?
「人而不仁,如樂何?」「樂主和」用來交換彼此的情 意,使大家和樂融融。如果傳達靡靡之音,反而亂人思想、壞人心術,潛藏社會的亂源。
從前鄉下演戲,一定得跟鄉中父老商量,凡是傷風敗俗的戲絕對不准演出。反觀今日,廟會、婚喪喜慶各種集會,及媒體傳播譁眾取寵,瀰漫著色情、暴力,兒童青少年耳濡目染中,反而認知偏差,粗言暴行視為平常。仁心隱藏,內心的羞愧蕩然無存,難怪惡念紛起、社會失序,即使有了嚴刑峻法,大家只想逃避法律漏洞,依然人人喊苦,每況愈下!
孔子當時,父母去世應守喪三年。一般人認為太長,改為一年就夠了!宰我是孔門中言語科的高材生,對此有感而發。他問老師:「俗語說:『如果三年不為禮,則禮必然崩解;三年不為樂,則樂必然毀壞不全。』君子是不可以須臾離開禮樂,所以喪期一年已經是極限了。」孔子反問宰我說:「孝子服喪三年,內心總是思念著父母,吃了好吃的東西,並不覺得甘美;聽到優美的音樂,也快樂不起來。假使你覺得服喪一年能夠心安,那你就服喪一年吧!」孔子接著又說:「孩子出生後三年,父母經常懷抱,呵護備至。孩子滿三歲較能獨立了,父母才稍稍減輕勞苦。當父母去世時,為人子女難道連三年哀慕思念的孝思,也能縮減嗎?」
禮樂是為了表達內心的仁厚情意,使人與人之間相處更加和諧溫馨。假如忽略了仁心,只講求外在禮節和音樂的完美,怎能安人?怎能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