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下
離上 大有。元亨。
虞仲翔注:「與比旁通。柔得尊位大中。應天而時行。故元亨也。」
姚規注:「互體有兌,兌為澤,位在秋也。乾則施生,澤則流潤,離則長茂,秋則成收,大富有也。大有,則元亨矣。」
鄭康成注:「六五體離,處乾之上。猶大臣有聖明之德,代君為政,處其位,有其事而理之也。元亨者,又能長群臣以善使,嘉會禮通。若周公攝政,朝諸侯于明堂是也。」
以上各注,依李氏纂疏解釋如下:
虞注。「與比旁通」者,取消息卦例,由比卦初六變為初九,即由比變為屯。此為陽氣初動,也就是初息。由此繼續往上息,息至上爻,即成大有。大有與比卦旁通。故云:「與比旁通。」成就大有一卦之主,即在六五。虞氏即引下面彖傳文「柔得尊位大中,應天而時行。」以明六五之義。
姚注。三至五是互體兌。說卦傳:「兌為澤。」又:「兌正秋也。」兌卦方位與正秋八月皆指西方而言。故云:「位在秋。」內卦乾陽,主於施生。互體兌澤,主於流潤。外卦離,是南方之卦,時為正夏,主於萬物長茂。兌秋,則主於收成。秋收,故為大而富有之象。唯其大而富有,是以元亨。
鄭注。這也是就六五爻解釋卦義。六是陰爻,五是君位。陰為臣象。故云猶如大臣。外卦離,六五在離中。故云六五體離。說卦傳:「離,明也。」故云有聖明之德。離處於內卦乾之上,故云代君為政。六處五位,則當執行君主之事。故云處其位有其事而理之也。乾文言傳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故云,長群臣以善使,嘉會禮通。禮記明堂位記載:「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是周公攝政之事。
彖傳說::「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王輔嗣注:「處尊以柔,居中以大。禮二陰以分其應。上下應之,靡 不納。大有之義也。」
此以六五解釋卦名大有之義。孔氏正義:「謂六五處大以中。柔處尊位,是其大也。居上卦之內,是其中也。」
李氏疏說。處尊以柔,居中以大。即指六五而言。五在此卦是唯一的陰爻,而眾陽皆與五應。故云无二陰以分其應。五與九二正應,而又上承上九,下乘九四。三與五同功。亦有應義。唯初九在應外,但亦比於二以應五。故云,上下應之,无所不納。上應則天道助信,下應則人道助順。故曰大有。助信助順之義,見後面上九爻辭虞氏之注。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虞仲翔注:「謂五以日應乾,而行于天也。時,謂四時也。大有亨比,初動成震為春,至二兌為秋,至三離為夏,坎為冬。故曰時行。以乾亨坤,是以元亨。」
爻辭「其德剛健而文明。」張編修說:「剛健,乾。文明,離。」又解釋「應乎天而時行。」說:「象曰,火在天上。應天時行,唯日耳。」
李氏疏說。乾德剛健,離德文明。五本乾陽,天位。動變為陰而成離。離為日。故云五以日應乾,而行于天也。應天而四時常行者,唯為離日,故云,時謂四時也。「大有亨比」者,亨作通字講,即是大有旁通于比之意。下文「以乾亨通」亦然。比初六動變為初九,則成為震。震是東方之卦,其時為春。陽動為息。息至二,成兌,兌是正秋。息至三,出現互體離,離是南方之卦,其時為夏。比卦上體坎,是北方之卦,其時為冬。此為四時常行之象,故曰時行。乾為元,亨為通。故云以乾通坤,是以元亨。
王輔嗣注:「德應於天,則行不失時矣。剛健不滯。文明不犯。應天則大。時行無違。是以元亨。」孔氏正義:「剛健,謂乾也。文明,謂離也。應乎天而時行者,褚氏莊氏云,六五應乾九二,亦與五為體,故云應乎天也。德應於天,則行不失時。與時無違,雖萬物皆得亨通。故云,是以元亨。剛健,則物不擁滯也。文則明粲,而不犯於物也。能應於天,則盛大也。以時而行,物无違也。以有此諸事,故大通而元亨也。」
大有六五為此卦之主,得上下五陽之應,具內卦乾德剛健,與外卦離德文明,由此應天而時行,是以元亨。應天的天字,來氏知德、何氏楷,皆作天理講。天理就是天然本有的真理。應天而時行,即是應乎天理,而行得其時。孟子說:「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所以超乎諸聖,就是所行皆得其時。能行得其時,自能發揮剛健文明之德,普澤天下蒼生,是以大有元亨。
象傳說:「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火在天上,大有。」
荀慈明注:「謂夏,火王在天,萬物並生,故曰大有也。」
李氏纂疏:「離位南方,故謂夏。離為火,在乾上,故云火王在天。夏正萬物並生之時,故曰大有。不曰日,而曰火者,日中則離,陰陽相就,陽氣盛行,萬物畢納,故曰大有。日中則盛如火,故曰火在天上。」五行由於相生之義,依春夏秋冬之序,更相為王。詳見白虎通五行篇。五行更王,夏則為火王。說卦傳:「離為火,南方之卦。」大有下乾上離。故云:「夏火王在天。」
「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虞仲翔注:「遏,絕。揚,舉也。乾為揚善,坤為遏惡,為順。以乾滅坤,體夬。揚于王庭,故遏惡揚善。乾為天休,二變時,巽為命,故順天休命。」
據李氏疏解說。乾陽為善,陽升為揚善。旁通比坤,坤陰為惡。陰凝為遏惡。坤又為順。大有初至五爻體夬,即五畫連互體為夬。夬是坤宮五世卦,由坤初變以至五變而來,本來是坤。五變至夬,坤體已滅。故云以乾滅坤。滅坤,即是遏絕陰惡之意。夬卦辭說:「揚于王庭。」即是揚善之意。乾文言傳:「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故乾為美利。休,即是美。故為天休。二失位,變正時,互體為巽。巽彖傳說:「重巽以申命。」故為命。內卦伏坤,為順。故曰:「順天休命。」
王輔嗣注:「大有,包容之象也。故遏惡揚善,成物之性。順天休命,順物之命。」
象說火天大有。火表光明智慧,高居在天,無所不照。鄭康成以此比喻周公攝政。周公制禮作樂,以禮樂治天下,以禮樂教化天下人。禮樂施於政教,皆須以明智辨別善惡,遏惡揚善,由此順天休命。天命,就是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天命。此卦王輔嗣注為:「成物之性,順物之命。」來氏何氏解釋為天理。皆指人人天然而有的性德而言。順是順從,休作美字講,亦作善字講,是形容辭。順天休命,就是順從此天然而有既美又善的性命,也就是率性之意。周公禮樂,無論施於政治、教育,皆是以此為本。學易的君子必須以此推己及人,斷惡行善,以資順乎本有的性德,以為學聖之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