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九十)

                                              ●智  果

     釋三性不成難 ──  二性一異

     ※前 言

      上來第二十、二十一兩頌,釋三性(遍計、依他、圓成)不離識已訖,今當續說第二十二首頌之初三句「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此即說明「二性(依他、圓成)一異」也。
      然世親及無性菩薩之攝論釋卷四,皆對三性明一異,彼論文中自有詳說,需者祈往見之,茲僅舉「蛇繩麻喻」,略述三性不即不離,非一非異之義:
      譬如闇中有一繩,愚人以為蛇,種種恐怖,依此而起。爾時覺者教之令悟,迷亂深故,輒難覺悟,數數思維,漸漸醒悟,遂除其迷,知彼蛇空!如是知已,但見有繩,夫彼繩之相貌,極似蛇形,是故愚人迷以為蛇,今既覺彼非蛇,可謂是一重覺。
      然彼愚人,猶執是繩謂為真實。更數思維,又知繩空,其性即麻,更無實繩。繩相但是眾緣所生,如幻假有,非有非無,此麻即是非有非無之繩之實性。彼實蛇相及實繩相,於此麻中,一向遠離。
      如是即以蛇、繩、麻三種,比喻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三性。由遍計所執,當情所現之實我實法之相,猶如見繩為蛇之妄覺;觀依他起,依緣生滅,無常無我,而除去我法二執,猶如知繩而遣蛇之妄覺;見圓成實而悟依他起如幻假有,猶如知繩由麻所成,更除繩為實有之錯覺也。故前頌云:圓成實性者即於彼依他起性之上,常遠離前之遍計所執性也。此即三性對望,不即不離,非一非異之義。
      今成唯識論卷八則唯對二性辨明一異,何以故?以三性之中,依圓二性是有體之法故,有望於有,方可對辨一異。若遍計所執則是無體之法,如龜毛兔角,無可對辨故。
      故述記第九本云:「此中但對依他起者,以此二性有法相對,非計所執,以無體故。彼(攝論)約性對,故三皆對;此(本論)約體對,彼(遍計執)無體故,但對二。」文易可知。

    (甲)句解頌文  

 

 

 

 

 

 

    (乙)廣解頌文

    (子)法 ─ 廣解初二句

     論卷八云:「由前理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由前文所說,依圓二性不即不離之理,即可推之:此圓成實性與彼依他起性,非異非一,何以故?
     前文曾云:「真如是諸法之實性」,今若言定異,則真如應當不是彼依他起諸法之實性矣!
     前文又曾云:「真如理體,常住不滅」,今若言定一,則此真如性,應當同彼依他起諸法,皆是無常生滅之法矣!
     論卷八又云:「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此文乃另解依圓二性非不異也。其義云何?
     前文曾云:「依他起通於染淨,圓成實唯淨。」今若言二性定不異,則依圓二性俱應通於染淨矣!
     又瑜伽七十四卷云:「圓成實,唯聖智境所行;依他起,凡聖二智所行。」
     佛地經論七卷亦云:「圓成實性,唯聖智境;依他起性,亦凡智境,亦聖智境。」
     「聖智」者,指見道位(初生無漏智,體會真如之階位)以上聖人之智也。
     「凡智」者,指見道位以下凡夫未見真理之智也。
     今若言二性定不異,則依圓二性俱通於凡聖二智之境矣!既然如此,則二種「聖智」:「根本智」(直證二空所顯真如之智)與「後得智」(了知依他如幻之智)照鑒之妙用,應無別體,何以故?述記第九本云:「根本智本緣真如,亦緣依他;後得智緣依他,亦緣真如故。」豈有此理耶?可見:依圓二性非不異也。
     上來廣解初二句頌「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已訖。

    (丑)喻 ─ 廣解第三句

     論卷八云:「云何二性非異非一?如彼無常、無我等性;無常等性與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何以說依圓二性非異非一?譬如那無常、無我、苦、空等「總性」(見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有為法之關係一樣,唯識心要卷八分析如下:
     譬如:五蘊法中之「色」無常,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十二處中之眼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色無常,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十八界中之眼界無常,乃至意識界亦復如是。
     既無常,則「無我」(不得自在),無我故「空」(無有實體)、「苦」惱(逼迫身心)、「不淨」(污穢齷齪)等。
     是故蘊、處、界等一切有為法,各有法體,名為「自相」;無常、無我、苦、空、不淨等,遍於諸法,名為「共相」。彼自相,與此共相,不一不異,何以故?
     若言定異,則彼蘊處界等諸有為法,不應無常、無我等。
     若言定一,且如「色」與「無常」既一,則受想行識與「色」異故,應非無常(即此「無常」應非彼蘊處界等諸有為法之「共相」矣!此說非理也。)餘可例知。
     故無常等性(共相)與彼諸行(一一有為法,即「自相」也)非異非不異也。

    (寅)合

     論卷八云:「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對待故。」由上述之譬喻,即可顯示此圓成性與彼依他起性,非一非異,何以故?蓋依他起之法,與圓成實之法性,在道理上說,必然當該如此,以圓成實性是「勝義諦」(真諦),依他起性是「世俗諦」(俗諦),二諦相待而立故。如下表可知:

 

 

 

     窺基大師法苑義林章卷二載:
     問:此二諦為同為異?
     答:亦同亦異。
     第一世俗,有名無體,俗中極劣,無可過勝,假名安立,唯俗非真,是名為異。
     第四勝義,體妙離言,不可施設,真中極勝,超過一切,唯真非俗,是名為異。
     餘可為同。由此二諦,四句分別:
     (1)有俗非真 ──  謂第一俗。     
    
(2)有真非俗 ──  謂第四真。
     (3)有真亦俗 ──  謂真前三,俗後三諦。
     (4)有非真俗 ──  謂除前相(即除第三句之表義,其遮義即為第四句,如龜毛兔角等無有本質,不從因緣生者,即是「非真亦非俗」也)《見法苑義鏡卷三》
     述記第九本亦云:「若有俗理必有真,若無真時,待何為俗?非龜毛望兔角,可說異一,以體無故。若有真時,理必有俗,若無俗者,待何為真?由斯道理故,前三真亦名為俗,真家俗故;後三俗亦名為真,俗家真故,如斯勝理故,彼二性,非異非一。」文易可知。
     上來釋「二性一異」已訖。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