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華山三首 
                                                 ●淨   

    傳聞唐季之時,大詩人李太白乘船沿長江東下,過九華山而詩興大發,後留詩云:「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太白的詩篇,因遊九華而增色;而我的壬午之夏,也因朝九華而清涼。
   
九華山峰巒疊出、靈秀縹緲,自然景觀的遊賞價值極為豐美可觀;然而對於佛弟子而言,九華山所蘊含的人文與宗教情懷,更具有不凡的意義。史載李唐之初,新羅皇族金喬覺和尚渡海至中土,向閔公募化「一袈裟之地」以修行,閔公以為甚小,未料其袈裟向空一拋,竟遍覆整座九華山。金喬覺遂在九華山苦修七十五年,圓寂後肉身不壞,瑞相與地藏菩薩相仿,人皆稱「金地藏」,九華山因而成為地藏菩薩化跡示現的道場。明朝高僧無瑕和尚

也同樣肉身不壞,生前曾以血為墨,抄寫《華嚴經》一部,歷數十年而成。而蕅益祖師自稱「地藏之孤臣」,曾親臨地藏塔前,發願破迷除障、化度有情。又駐錫於回香閣,寫成重要論著──《梵網經玄義》。典型夙昔,而今歷歷皆在目前,仰而瞻之、俯而惟之,令人不得不衷心感泣啊!

(佛面青山臥,注定九華是佛國)

    此行登天臺正頂、訪「地藏古洞」、見「聽經鵬石」、觀「天然睡佛」,又依次參訪肉身殿、百歲宮與化城、祇園諸寺,驀然神契古大德於百代之上,憶其風骨之高搴,念其誓願之深宏,不覺俗慮頓消、執情盡伏,所生起的法樂,沛然莫之能禦。朝山歸來,感動猶深,於是乃成以下三詩,願與大眾分享。 

    其一
    喬公揚衲處,勝地九華開。
    靉靉雲樓隱,嵎嵎竹徑迴。
    靈雰安定慧,法露絕殃災。
    仰止菩提願,虔誠叩道來。
 

    其二
    渡遠新羅境,東南豁窅冥。
    悲緣賢聖至,願感鳳凰聆。
    大士真身殿,神僧赤血經。
    康乾文跡在,乞首歎寧馨。 

    其三
    天臺封絕頂,古洞入平丘。
    佛面青山臥,僧心野寺悠。
    登臨須有道,遁去已無求。
    素閣回香罷,心明罣礙休。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