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下
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謙亨」
虞仲翔注:「乾上九來之坤。與履旁通。天道下濟。故亨。彭城蔡景君說,剝上來之三。」
「乾上九來之坤」者,這是解釋謙卦的由來。以消息卦說,乾消已盡,入於坤中,其上九一爻由上來之坤三,坤下體則成艮,而為地山謙。卦名為謙者,因為上九亢極失位,其居天道,盈而不溢,乃虧而降之坤三,以致恭存正位,故名為謙。謙三之初,為復,息而為履,故與履旁通。「天道下濟」者,乾為天道,乾上九來之三,由上而下,是為天道下濟。上九來之坤三,即是以乾通坤,故亨。蔡景君,是一位傳易的先師。他說:「剝上來之三。」剝上就是乾上。以消息卦而言,故云剝上來之三。虞氏不採用此說。因為,一則上九之三,雖得正位,但不見初九乾元之正。再則虞氏卦變,无一陽五陰,以及一陰五陽之例。謙卦一陽五陰。故不用景君之說。
以上據惠氏、張氏、李氏之說,解釋虞注。
「君子有終」
虞仲翔注:「君子謂三。艮終萬物。故君子有終。」
鄭康成注:「艮為山,坤為地。山體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謙之象。亨者,嘉會之禮,以謙為主。謙者,自貶損以下人。唯艮之堅固,坤之厚順,乃能終之。故君子之人有終也。」
依李氏疏說。
虞注。乾三稱為君子。三在三才為人道。謙內卦艮三自乾來。故君子謂三。說卦傳:「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三體艮,故終萬物。三秉勞謙,終當升居五位,是為有終。故君子有終。
鄭注。高山能下於平地,這在人事而言,即是在高位之人能下居在他地位之下的人,是謂「高能下下。」此是謙退之象。乾文言傳說:「亨者,嘉之會也。」又說:「嘉會足以合禮。」史記樂書:「君子以謙退為禮。」所以注云:「亨者,嘉會之禮,以謙為主。謙者,自貶損以下人。」合乎嘉會之禮,故亨。艮以堅固能終萬物,坤以厚順而代乾有終。君子體艮坤之德,所以有終。
彖傳說:「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謙亨」
九家易注:「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曰謙也。謙者,兌世。艮與兌合。故亨。」
依李氏疏說。山高地卑,以高居卑,其象為謙。此即鄭注之義。謙是兌宮五世卦。艮為山,兌為澤。艮與兌合,是山澤通氣。惟通故亨。
「天道下濟而光明」
荀慈明注:「乾來之坤。故下濟。陰去為離,陽來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也。」
李氏纂疏:「天道謂乾,乾上來之坤三,故為下濟。陰去陽中為離,陽來陰中成坎。本體坎亦伏離。離日坎月,故象光明也。」姚氏配中:「案,履互離,謙互坎。」謙下互為坎。坎伏離,即是旁通履下互離。
「地道卑而上行」
侯果注:「此本剝卦乾之上九,來居坤三。是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地道卑而上行者也。」
李氏纂疏:「此本剝卦者,一陽五陰之例也。乾上來居坤三,以乾照坤,是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坤三升居乾上,天尊地卑,互震為行。是地道卑而上行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
虞仲翔注:「謂乾盈履上,虧之坤三,故虧盈。貴處賤位,故益謙。」
崔憬注:「若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損有餘,以補不足,天之道也。」
依李氏疏解釋。
虞注。「謂乾盈履上」者,乾盈,是指乾卦上九亢龍,盈不可久,乃自虧而下之坤三,以釋天道虧盈之義。乾卦至上九亢龍,已經消成剝卦。剝極則復。剝復之間,沒有實象。所以乾盈不可說盈於乾上,也不可說盈於剝上,只好說盈於履上。因為謙息為履,謙與履旁通,履象傳說,君子以履辨別上下。所以虞注假借「履上」以見義。此亦同張編修之說。
崔注。「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是豐卦彖傳文,崔氏引來說明天道,損有餘,補不足。天道虧盈而益謙,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以明謙虛必定受益。
「地道變盈而流謙」
虞仲翔注:「謙二以坤變乾盈。坎動而潤下。水流溼,故流謙。」
崔憬注:「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是為變盈而流謙,地之道也。」
虞注。「謙二以坤變乾盈」者,惠氏李氏皆以謙二作謙三解釋。由於乾上九來之坤三,坤三,乃變乾,即是謙三以坤變乾盈。張編修即以謙二解釋。他認為,以坤消乾,消至二爻,成為天山遯,是乾滅之始。消至剝盡,本由於二。故云「二以坤變乾盈。」兩說不同,皆是以坤變乾盈之義。「坎動而潤下」者,坤變乾盈,則有互體坎,坎為水,又上互體震。震為雷,雷以動之。故云坎動而潤下。尚書洪範:「水曰潤下。」乾文言傳:「水流溼。」水潤下則流,流溼而下,即是流謙之義。
崔注。李氏疏說。毛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岸以高為盈,谷以深為盈。高岸崩陷則為谷,深谷填塞則為陵。崔氏引這兩句詩,以釋變盈而流謙之義,是地之道。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