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九十)

                                               ●智  果

     釋唯識實性

     ※前 言 

    此次主題在會「圓成實」即「唯識實性」也,以「圓成實」乃是於心、心所自體及所變現相、見二分上,遠離我法二執,二空妙智所顯之「真性」(不妄不變之真實本性)故,即是「唯識實性」也。唯識三十頌之科判,根據掌中樞要卷上本載,共有八種,今略示其二:

 

 

     

     上來已略說明前之二十四頌「唯識相」(亦即「依他」,「俗諦」)已訖,今當續明第二十五頌「唯識性」(亦即「圓成實」、「真諦」)。

    (甲)句解頌文

    頌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乙)廣解頌文

    依成唯識論卷九論文,略科如下: 

        

 

           茲依此略科,分述如下:

         (子)會「圓成」即「勝義」、「真如」

           ▲會歸「勝義」(即釋頌文第一句)
           論卷九云:「此性即是諸法勝義,是一切法勝義諦故。」謂此「圓成實勝義無性」,乃是無漏聖智所澈見之一切諸法審實不謬之真理也。
           然依「勝義諦」之淺深,略有四種:
           一、世間勝義── 亦名「體用顯現諦」,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十善巧」(由蘊、處、界等十法能生善巧之妙智故),事相粗顯,猶可破壞,名曰「世間」;又為聖者之所知,勝過第一俗(「假名無實諦」謂瓶、盆等,但有假名而無實體),故名「勝義」。
           二、道理勝義── 亦名「因果差別諦」,即四諦因果等,知「苦」(集果)、斷「集」(苦因)、證「滅」(道果)、修「道」(滅因),因果差別,名曰「道理」;又是無漏智之境界,勝過第二俗(「隨事差別諦」謂蘊處界等,隨彼彼事,立蘊等法),故名「勝義」。
           三、證得勝義── 亦名「依門顯實諦」,即二空真如,乃依聖智所詮之空門而顯之理,名為「證得」;又為凡、愚所不測,勝過第三俗(「方便安立諦」謂苦等四諦,由染淨因果之差別施設,以令行者趣入得證),故名「勝義」。
           四、勝義勝義── 亦名「廢詮談旨諦」,即「一真法界」,體妙離言,迥超眾法(迥,遠也),名為「勝義」;又是聖智內證(自己內心所體悟證得之真理),勝過第四俗(「假名非安立諦」謂二空理,依假空門,說為真性,內證智境,不可言說,名二空真如,但假設故),名為「勝義」。
           以上四種勝義,前三者為「依詮談旨」,故「勝之義」,「義」乃「境界」之義;第四者為「廢詮談旨」,故「勝即義」,「義」乃「道理」之義。(見法苑義林章卷三)
           今初句頌文,雖不說四種世俗,為對顯四種勝義,特列表如下: 

 

 

    法苑義林章卷二載:「前三勝義有相故『安立』,第四勝義無相『非安立』。」此義云何?述記卷九末云:「有差別名言者,名『安立』;無差別、離名言者,『非安立』。」據此可知:
    對真如之理,施設差別之名言以解說者,稱為「安立諦」;離一切言說、名相、由絕待超越之立場來體達真如理者,稱為「非安立諦」。
    今頌文初句所言之「諸法勝義」者,簡非前三勝義安立諦,唯取第四勝義非安立之「一真法界」,何以故?論卷九云:「是最勝道所行義故」即非安立之一真法界是最殊勝之道品所趣向、所契入之真如理體故。
    或問:最殊勝之道品為何?
    答曰:明幽溪大師所撰之淨土生無生論第五「法界為念門」云:「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初二句明「全性起修」,次二句明「全修在性」,謂全法界圓融之性體,作我一念之用修,故全一念之用修,當體即是圓融法界之性體也。
    是故行者稱佛名號(古德讚歎阿彌陀佛名號為「圓融至德嘉號」)時,此心當下便是「圓融清淨寶覺」,不落三乘諸行、不落第二義門,不落偏漸階級(「偏」指偏於空乃至中之教理;「漸」指漸次修行而至佛果之法門),是故稱佛名號即是「最勝道」也。
    上來「會歸勝義」,即釋頌文第一句已訖。 (待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