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夙昔之一 ─ 廣欽老和尚
                                                   ●智 展  

    前 言 

    在學佛修行這條漫漫長路上,許多祖師大德的行儀、風範,一直是我們學習、效法的對象。他們宛如在暗夜裡燃亮的一盞盞明燈,讓我們在生死的曠野中,不致因為種種煎熬和苦難而迷途。循著他們的足跡,我們懂得如何立定腳跟,實實在在地去經營出離生死的事業。 從這一期開始,明倫將陸續整理、刊出一系列近代佛門大德的日常行止,期盼能由他們不凡的言行舉措,堅定吾人永續道業的信心。首先,就從臺灣近代的幾位高僧開始…………… 

    廣欽老和尚(一八九二── 一九八六),是臺灣近代家喻戶曉的一位高僧。他之所以能夠攝受海內外千千萬萬的佛弟子,不是因為那些不可思議的神通事蹟,也不是由於學富五車的知識、辯才,而是那樸實無華、決志苦修、一心念佛的出世風範。展閱廣老開示錄,沒有艱深的教理、名相,但卻字字句句針對眾生習氣、煩惱,說明降伏、對治之方,令人真實受用。以下,略錄幾則廣老應世的小故事,且讓我們由他的珠璣話語中,去領會那凜凜道風。 

    事境已過須放下 

    某日清晨,有一位打扮光鮮的女士來到老和尚駐錫的承天禪寺參訪。一走進大殿,她看到一位出家師父,便向他詢問洗手間的所在處。師父用手指了指方向,可這位女士卻不以理會,直接對師父說:「帶我去。」等方便回來,正好在大殿遇到老和尚,就對老和尚說:「你就是廣欽?」老和尚點點頭。 
    「我遠遠一看,就知道你是廣欽。聽說你會看相,你看我是誰?」     
   
「我不知道,我不會看相,你會看相?你看我是誰?」老和尚反問。 
    「我看你是高僧活佛的臉。」 
    「噢!寫在臉上!」 
    「你看我像什麼?我的命好不好?」女士問。 
    「你像有錢人的太太。」 
    「憑什麼知道的?我的臉,還是我的氣質?」女士又問 
    「從你的衣著。」老和尚答。 
    「衣服是外在的東西,怎麼可以作為依據?如果你也穿這套衣服,不就也成了有錢人的太太?」 
    「出家人不穿俗家衣服。」 
    「為什麼你不說我是有錢人家的女兒,而是太太?」 
    「我看你不像。結過婚沒?」 
    「我是學生,在德國念書。」 
    「你不像學生,學生應該像他那樣。」老和尚手指著在會客室中看書的學生。 
    「好!不過,老和尚,佛法中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而空中還有一個妙有。」女士說完話,即起座,逕自向門外走去。 
    「噢!妳也談心經,喂!空即妙有,空是………」不等老和尚說完,來客已無影無蹤。 
    在旁隨侍的弟子見此情狀,都為來客的踞傲而忿忿不平,老和尚馬上以手制止說:「事情來時,我們依當時的情況,斟酌情勢,當面應對。而事境已過,便須放下,若再提起,論是論非,批評好壞,便是造口業,就是自己的過失。別人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不必把它帶到心裡來煩惱。」 

    逆境現前  正好修行 

    某日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有一位年輕人上山來,向老和尚閒聊了些他家庭中的事。年輕人走後,老和尚便藉機對身邊的弟子說:「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人,終究長不大,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鍊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又有一日,某法師帶了十多位在家居士來到承天寺請老和尚開示。在大殿外,一行人向老和尚頂禮後,某法師問老和尚說:「出家以來,我一直深受種種人事上的刺激打擊和精神上的挫折磨難,不知是我沒有修行,還是業障特別重?」老和尚回答:「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來的罪業越是會現行,幻化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不過,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卻能使你體悟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所以,你必須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生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淨安樂,成就淨業。」 

    在前述幾則小故事中,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忍辱」,這正是廣老開示錄中的一個重點。老和尚將之視為「持戒」第一要務,並常對弟子諄諄訓勉:「能忍辱的人,福報最大,因為能增加定力、消除業障、開啟智慧。」又說:「有苦才有行好修,沒苦就沒道行可言。」對於在娑婆業海浮沉的吾人而言,這幾句話就宛如一根浮木,使我們有所依憑,不至於在酬業中自怨自艾,忘失了求解脫的決心。 
    老和尚不談玄說妙,只在平實的話語中,要我們看清自身的現狀,隨時發起菩提心,那心地的光潔遠勝形式的華美,正是深深撼動所有海內外佛弟子的原因。廣老雖已神歸安養,但「典型在夙昔」,那平凡中流露出的智慧,卻永遠激勵著佛弟子的求道之心。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