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夙昔之一
─ 廣欽老和尚 ●智 展 |
前 言 在學佛修行這條漫漫長路上,許多祖師大德的行儀、風範,一直是我們學習、效法的對象。他們宛如在暗夜裡燃亮的一盞盞明燈,讓我們在生死的曠野中,不致因為種種煎熬和苦難而迷途。循著他們的足跡,我們懂得如何立定腳跟,實實在在地去經營出離生死的事業。 從這一期開始,明倫將陸續整理、刊出一系列近代佛門大德的日常行止,期盼能由他們不凡的言行舉措,堅定吾人永續道業的信心。首先,就從臺灣近代的幾位高僧開始…………… 廣欽老和尚(一八九二── 一九八六),是臺灣近代家喻戶曉的一位高僧。他之所以能夠攝受海內外千千萬萬的佛弟子,不是因為那些不可思議的神通事蹟,也不是由於學富五車的知識、辯才,而是那樸實無華、決志苦修、一心念佛的出世風範。展閱廣老開示錄,沒有艱深的教理、名相,但卻字字句句針對眾生習氣、煩惱,說明降伏、對治之方,令人真實受用。以下,略錄幾則廣老應世的小故事,且讓我們由他的珠璣話語中,去領會那凜凜道風。 事境已過須放下
某日清晨,有一位打扮光鮮的女士來到老和尚駐錫的承天禪寺參訪。一走進大殿,她看到一位出家師父,便向他詢問洗手間的所在處。師父用手指了指方向,可這位女士卻不以理會,直接對師父說:「帶我去。」等方便回來,正好在大殿遇到老和尚,就對老和尚說:「你就是廣欽?」老和尚點點頭。 逆境現前 正好修行
某日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有一位年輕人上山來,向老和尚閒聊了些他家庭中的事。年輕人走後,老和尚便藉機對身邊的弟子說:「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人,終究長不大,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鍊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在前述幾則小故事中,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忍辱」,這正是廣老開示錄中的一個重點。老和尚將之視為「持戒」第一要務,並常對弟子諄諄訓勉:「能忍辱的人,福報最大,因為能增加定力、消除業障、開啟智慧。」又說:「有苦才有行好修,沒苦就沒道行可言。」對於在娑婆業海浮沉的吾人而言,這幾句話就宛如一根浮木,使我們有所依憑,不至於在酬業中自怨自艾,忘失了求解脫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