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                ●智  果

 

   ◎明唯識位(續)

    ※前 言

    上回已略說能「悟入唯識」者(「悟」唯識無境之理,「入」唯識無境之理),為具有大乘二種種性者,即:
    (1)性種性(本性住種性)
    (2)習種性(習所成種性)
    茲引唯識開蒙「大乘五位」章之記載,略作復習也。
    問:何者名為「本性」人?
    答:「外凡」人是,雖具此性(本性住種性),未發堅固大菩提心,名「外凡」位。(按:若約天臺別教教義,「外凡」係指十信位之菩薩也。此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見圓瑛大師勸修念佛法門)
    問:何等人名為「習性」?
    答:「內凡」人是,此性(習所成種性)定在發心(發堅固大菩提心)已後,約初入劫,名「內凡」位。(按:若約天臺別教教義,「內凡」係指初地前之十住、十行、十迴向,所謂三賢菩薩也。)言「初入劫」者,謂大乘菩薩修行成滿,至究竟佛果所經歷之時間為三大阿僧祇劫(見攝大乘論本卷下玄奘譯)中,三賢位之菩薩配屬於初阿僧祇大劫,故云「初入劫」也。
    問:具此二性,當幾類人?
    答:(1)定性菩薩
── 具有可證佛果之大乘無漏種子,不經二乘行果,直入菩薩之階位者。
    (2)二乘迴心
── 迴轉小乘之心,趨入大乘者。根據略述法相義卷下云:二乘迴心之後,稍經劫數,而入「資糧」僧祇時分,分述如下:

           

 

    (丑)所經位次

    唯識宗將大乘菩薩,從因至果之階位,分為五等,所謂「唯識五位」,五位者何?
    成唯識論卷九云:
    (一)資糧位
── 謂修大乘順解脫分。此義云何?「大乘」者,簡小乘資糧位也;「順」者,不違也;「解脫」者,無上涅槃也;「分」者,因也,支也。謂三賢菩薩,已具二種種性,為有情故,勤求解脫(以自未解脫,莫解脫他故),於此位中,修集福智,以為入聖道之資糧,不違解脫,是解脫之因,故云「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
── 謂修大乘順決擇分。此義云何?「大乘」者,簡小乘加行位也;「決擇」者,見道之智也。謂第十迴向後心,為入「見道」(初照理故,名為「見道」),修四加行,謂 煖、頂、忍、世第一法,以為「見道」之前方便。此煖等四法之行相,不違此「見道智」,是「見道智」之因,故名「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
── 謂諸菩薩所住見道。此義云何?即在初地入心,諸菩薩無分別智,最初照見、體會真如理體所住之階位也。
    (四)修習位
── 謂諸菩薩所住修道。此義云何?即在初地之住心、出心至第十地終之金剛無間道(起「金剛喻定」斷極微細煩惱之時)以來,諸菩薩即以通達位所見之真理,數數修習,淨除習氣所住之階位也。
    (五)究竟位
── 謂住無上正等菩提。此義云何?即「金剛心」(即「無間道」)後,習氣斷盡,智慧圓明,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盡未來際,安住於究竟佛果之階位也。
    成唯識論證義卷九云:「前二位為凡位,故曰『修』;後三位為聖位,故曰『住』。」復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
    無性菩薩攝論卷七云: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
    (1)勝解行補特伽羅(包括「資糧位」、「加行位」之菩薩),未證真如,但依勝解,勤修諸行,此經第一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3)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即第八地至第十地菩薩),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茲依據前述,將悟入「唯識相性」之位次及所經時節,列表如下:

 

    

 

    (寅)悟入方便

    成唯識論卷九云:「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性:
    資糧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
    在通達位,如實通達;
    在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
    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茲略述如下:
    (1)資糧位 ── 此位雖未親證「唯識實性」,然憑教生信,依觀發解,決定了知萬法唯識故。
    (2)加行位 ── 此位雖未親證「唯識實性」,然能引發「真見道」故(即「無分別智」如實證得二空所顯真理,如實斷除二障分別隨眠之位也。)何以故?以於此位中,能漸伏除二取故: 
    1、於煖、頂位,依於能取之識,觀所取之境本空。 
    2、於下忍位,印所取之境空; 
    於中忍位,觀能取之識空; 
    於上忍位,印能取之識空。 
    於世第一位,雙印二取空,從此無間,必入「真見道」也。
    (3)見道位 ── 如實「通達」(即「體會」也)唯識性、唯識相故(即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故)。
    (4)修習位 ── 於十地位中,重慮緣真,伏斷俱生故。
    (5)究竟位 ── 佛果位中,障盡理圓,二益(現益、當益)具足故。是為「漸次悟入」(即「悟入方便」)之相,今已略釋竟。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