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五十)      子 圓

    八佾第三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有人請問孔子禘祭的道理。孔子回答說:「不知道啊!」孔子接著伸出手掌,繼續回答說:「如果有人知道禘祭的道理,那麼他對於天下複雜的事情,就像把天下複雜的事情指示在這手掌上,那麼容易了解!」孔子回答的同時,用另外一隻手,指著伸出的手掌。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或問」有人來請問。孔子雖然懂得禘祭的道理,那為何他回答「不知也」?因為魯國舉行禘祭時,

長幼尊卑亂了次序,孔子不忍明說自己國君違禮。另外,禘祭的意義非常深遠,並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所以回答「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諸」是「之乎」的連讀,這個「之」字,就代表天下複雜的事情。「斯」,「此」的意思,也就是手掌。最後一句「指其掌」,是記錄《論語》的人,特別用來補充孔子當時的動作。孔子既然回答不知道,怎麼肯定懂得禘禮的人,對於天下複雜的事,能夠了如指掌呢?這是孔子教化的善巧方便,一方面是孔子有難言之隱,另一方面卻希望為後來研究禘禮的人引導出正確的方向,恢宏禘禮的真正精神。
   祭祀是五禮中首要的「吉禮」,至於禮器如何使用,應該用多少分量,以及代表什麼意義,都有一定,不能亂了分寸。今日之下,我們遵循至聖先師孔子的教導,如何學習禮節,掌握待人處事的分寸,首先要在五倫十義上落實,認真做好自己的角色:為人子女的,守住「孝」道;為人父母的,講究「慈」道;夫婦貞良、有恩有義;兄弟怡怡、相洽和融;朋友有信、規過勸善;主管仁厚待下、部屬忠心盡職,共同樹立篤行守禮的五倫世間。這也正是今日紛擾不安的社會,愈病的良方。
   孔子曾說過:「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家中力行五倫的措施,正是政治的精髓所在,何必一定要在朝為官,才算推展政治呢?能以禮約身正是個人身心安頓的真實落腳處!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