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九千多種,為何彌陀經獨獨舉出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幾種鳥呢?
春天到了,大地一片鳥語花香,誰解得枝頭小鳥演說什麼文章?
每年五月中旬,杜鵑科的布穀鳥會由北飛來,六月下旬就飛往南方。聽見布穀鳥的叫聲,意味著豐收的季節快到來了。人們聽到布穀鳥優美的叫聲,喜歡用諧音學鳥叫「麥黃快割」。
鳥能演法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一心發願早日成佛證得菩提,成佛要靠佛法,必得常聞佛法。阿彌陀佛深知眾生在娑婆世界聞法的大不易,願極樂眾生能隨時隨處得聞佛法。在七重樓閣裡有阿彌陀佛隨時說法,出了樓閣來到七寶行樹經行遊觀,要如何得聞佛法呢?阿彌陀佛善解人意,變化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出和雅音,演說佛法,所以阿彌陀經云: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化禽希奇
有人會疑惑,阿彌陀佛可以廣變佛身說法,眾生親眼目睹佛的相好莊嚴就會發無上心,聽聞佛的清淨梵音就可以悟道了,何必要變化成禽鳥演說佛法?唐朝窺基大師在彌陀經通贊疏云:
「化身為佛未是希奇,乃現靈禽令生罕遇,發難遭之勝想,生殊特之信心,化現多途何足為難?」
佛變化佛身不稀奇,能變化成靈巧的禽鳥那才少見。眾生見鳥會說法,自然發起「難遭遇」想的感動,生起殊勝特別的信心,要佛變化其他道的眾生那何有困難?
獨鍾鳥類
世間的動物這麼多,佛為何只變化鳥類呢?明朝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
「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
阿彌陀佛變化眾鳥演法,有四種意思來成就眾生。凡夫多有喜歡鳥兒的情感,佛順著凡情變化鳥類,眾生心生歡喜發願往生極樂。凡夫見到鳥兒都能說法,自然見賢思齊,發起正信,增長善根。鳥尚且能說法,誰敢瞧不起這些白鶴、孔雀、鸚鵡?能對治內心的傲慢。等到瞭解這些會說法的鳥兒就是彌陀的化身,就能悟得法身的究竟平等。雪廬老人在彌陀經表解列出七點彌陀化身鳥音的理由,其中四項即蕅祖所列的四悉檀,另外還有三點理由是:
(一)帶業往生,道心未堅,聞法易惰,乃施權巧,令遊林間,聞鳥和鳴,乃生道法。
(二)往生國籍不一,生類不一,聽鳥鳴可心會神通。
(三)此是圓音,隨類得解,如異地不通言,樂則皆可悅。
剛往生極樂的眾生,惑業未斷,道心還不夠堅固,聞法容易倦惰,所以阿彌陀佛變化眾鳥,即便在林間遊憩也能聽聞眾鳥的和雅音,心生種種教道佛法。再者,往生極樂的十方佛土眾生,國籍、六趣都不一樣,言語自然千差萬別,聽了彌陀語業不可思議變化的鳥鳴圓音,自然心領神會,歡喜信受。
眾鳥表法
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九千多種,為何彌陀經獨獨舉出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幾種鳥呢?有什麼特別的表法?近代高僧斌宗法師,曾赴浙江天臺山研究天臺教理,後來回臺宏法,撰有阿彌陀經要釋,書中說道:
「六種化鳥,表六字洪名。白鶴,表法身清淨無諸垢染。孔雀,表報身相好莊嚴。餘四,表應身種種化現。」
歷代注經祖師常以「表法」闡釋經典,智者大師方等懺法云:「以正觀心歷眾事,一一緣中皆表勝法。」祖師認為經典的某一事相,寓有深意,表示某種意義,名為「表法」。所以印光法師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云:「凡讀古人文字,貴得其意,否則糟粕而已。夫華嚴乃如來自證之法,所有諸度、諸位,皆是實事,皆可表法。」表法既是解經之法,則隨解經者之悟證而各有所得,故祖師勸研經者當以有悟證的古德注解為準,古德注解「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蕅祖彌陀要解序)。
彌陀經的六種鳥,各表示什麼法呢?斌宗法師認為六鳥表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而白鶴的高潔出塵,代表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孔雀開屏的華麗,代表彌陀相好莊嚴的果報身;至於其他四種鳥則代表阿彌陀佛的種種應化身。
隨機各益
「一心念佛心轉境,十方世界皆彌陀」,慈舟大師在解釋這個道理時,曾引到一則明太祖與劉基的公案。明太祖朱元璋和劉伯溫在行軍途中,聽到杜鵑鳥叫聲:
「這鳥在說什麼?」明太祖問精通星象學的劉基。
「此鳥對主公說『獨掌山河』。」劉基回答。
「此鳥對劉卿說什麼?」太祖問。
「此鳥對基說『輔弼山河』。」劉基答。
「作田農夫聽得什麼?」太祖問。
「農夫聽得『麥黃快割』。」劉基答。
朱元璋一心為江山,鳥語似對他說唯陛下能獨掌山河。劉基全心輔助太祖,聽見的鳥語是輔佐陛下肅清山河。農夫念念不忘的是辛苦後的豐收,所以杜鵑鳥好像在提醒農夫們,麥子黃了,快快收割吧!
極樂的眾鳥演法,也隨著根機不同而受益有別。圓教利根者聽鳥音說圓融、圓頓、圓妙的教法,別教根機者聽的是隔別不融的別教法,至於以小乘根機往生者,佛化鳥音暫時為說小乘教。故彌陀要解云:「隨所欲聞,無不演暢」。
現代人用「隨身聽」聽新聞、學語言、聽音樂,走到那裡學到那裡,無處不是學習情境。電腦的網際網路,最新的上網方式叫「無線上網」,不必插線就可無限漫遊。世間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需求,力求方便和快捷,阿彌陀佛建構的極樂世界也不違背眾生的意願,化作眾鳥處處演法,隨身可聽,隨處可學,置身其中何有退轉之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