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的
              禪理與禪趣(中)  張清

     (三)空有相即、鏡像圓融 

     脛聯(或稱腹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大意略謂週遭環境有秀麗山光,禽鳥棲息,更有潭影清澈,蕩滌人心。然而此聯之佛學意象更為豐富,幾可謂處處禪機、字字禪趣,上句說「有」,下句闡「空」,分述如下。 

     (1)世間諸有 

     首先,上句「山光悅鳥性」,說的是在此美麗的大自然世界裡,一切蠢動含靈均得徜徉其中,各適其性,各得其所,任運自在,生生不息。佛教將此世間分為「器世間」與「有情世間」二者:  

     1、器世間 謂四大(地水火風)積聚而為山、河、大地、國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眾生者,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或名「三有」。此器世間為有情眾生賴以維生之環境,又稱依報。詩句中的「山光」即為器世間之代表,在此山光水色「有」境之中,一切有情眾生得以生生不已,各得適悅其性。  

     2、有情世間 謂以五蘊(色受想行識)假合而有情識之一切眾生,又分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修羅等六道,為有情眾生之身心果報或稱正報。「鳥」則為有情世間之代表,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悉皆平等,乃以「鳥性」代表一切眾生皆平等之佛性,亦即代表一切有情眾生均得徜徉於山光之中,故曰「山光悅鳥性」。又佛教中亦常以鳥作為佛說法之代表,如《阿彌陀經》云: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由此可見,「山光悅鳥性」一句乃從「有」的角度出發,說此世間三有之中,一切有情眾生各得其所,各悅其性。然而即使是一般尋常山光鳥語,看在智者眼裡,亦可作一番悟性,猶如諸佛菩薩正在演說妙諦一般。例如蘇東坡〈贈東林總長老〉詩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即是相同體會。 

     (2)諸有性空 

     下句「潭影空人心」,乃從「有」的相對一端「空」來著墨。仔細分析尚有數端:  

     1、「水中月」喻: 

     首先「潭影」一語即承上句「山光」而與之相對,謂山光倒映潭中所現之影像。然又先須潭水之清澈潔淨,乃能顯映出山光之清晰影像。而清淨之水亦喻如吾人之真心,《宗鏡錄》卷七載: 
     眾生真如之心本自清淨,無有垢染,湛然不動,不生亦不滅;猶如水之淨性,本體清淨,澄湛凝寂,故取之為譬喻。 
     眾生之心既喻如水,然則水中所現影像夫復如何?《大智度論》卷六「十喻」中有所謂「水中月」之喻: 
     如水中月者,月在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相月,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意謂月輪本在天空中,其所現於水中者,只是一虛幻之影像而已﹔凡夫因執著於有「我」及「我所」等假相,不知其實皆如同水中之月,皆是虛幻之假相罷。而「潭影」亦如同水中月一般,只是一虛幻之影像罷了。  

     2、「鏡中像」喻 

     清淨之潭水亦如一面明鏡,佛經常稱眾生之心猶如明鏡,以其能映照萬象,故稱為心鏡。《大乘起信論》云: 
     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神秀之偈稱:「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亦是此意。然則鏡中之影像亦如同水中月一般,皆不真實,《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乃揭示世間一切萬法皆是虛幻不實,空而非真。《大智度論》卷六亦有「鏡中像」之喻云: 
     如鏡中像者,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復次如鏡中像實空,不生不滅,誑惑人眼。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無實,不生不滅,誑惑凡夫人眼。 
     此言鏡中的影像非是鏡所生,也不是面(臉)所生﹔不是執鏡者所作,也不是自然所作,總之皆是賴於眾因緣和合而成,故其影像實際是空而無實,只是凡人眼睛為之所惑,認以為真罷。綜合上述二喻,可知「潭影空人心」即是指吾人能藉潭水的清澈,體認我心之清淨,並透悟潭影之虛幻不實,體證諸法性空的道理。錢鍾書《談藝錄•隨園論詩中理語》云: 
     如心故無相,心而五蘊都空,一塵不起,尤名相俱斷矣。而常建則曰:「潭影空人心」,以有象者之能淨,見無相者之本空。在潭影,則當其有,有無之用;在人心,則當其無,有有之相。洵能撮摩虛空者矣。 
     錢鍾書極讚許常建此句「潭影空人心」,謂其以有象之潭影,顯示了無相之空性。在潭影而言,就其有象的當下,仍具備「無」的作用﹔在人心而言,雖當體即空,卻亦不排斥潭影之有象隨緣顯現,可說是最善於演述空義了。 

     (3)鏡像圓融 

     雖然「山光悅鳥性」說有,「潭影空人心」闡空,然中道之義乃「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任何一邊均不可偏執,故曰「空有相即」。至於「水中月」或「鏡中像」,雖皆虛妄不實,然從另一角度觀之,卻亦不失中道圓融之理,《大智度論》卷六偈云: 
     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譬如鏡中像,非鏡亦非面,亦非持鏡人,非自非無因,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雖然鏡中像只是因緣所生法,但此偈終亦將之復歸於中道之喻,是則圓融無礙矣。類似此喻,天臺宗亦有「鏡像圓融」之說,以顯示其空、假、中三諦圓融無礙之義,《摩訶止觀》卷一下云: 
     譬如明鏡,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鏡喻「即中」,不合不散,合散宛然,不一二三,二三無妨。此一念心,不縱不橫,不可思議,非但己爾,佛及眾生亦復如是。 
     綜合以上所述,「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聯所欲彰顯者,應即是藉著「鏡像圓融」之巧喻,以顯示其「空有相即」的妙諦,然卻不著痕跡地善用純樸無華的景物,巧妙的鋪設對比,加上種種譬喻,以彰顯此「空有不二」的圓融妙諦,實是高明之至! (待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