訟期無訟(下)                                      士 倫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篇〉) 

    親親相隱 

    犯法的動機有很多,有時為了保護親人而不惜犯法,儒者審理這種案情,又有一番出人意料的聽訟斷獄。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人有犯過的事實,聽訟後發現是為了保護至親而犯法。待親人厚,對陌生人疏,確實是犯了對人不平等的過錯,可是卻蘊含著濃濃的仁厚風俗,怎可不從輕量刑?古代法律有規定,親屬互相告發,無論犯罪事實是否存在,告發者必須受到懲罰。《論語》〈子路篇〉記載,一位偷人家羊的父親,兒子怕父親坐牢受苦,而曲意隱瞞,這是發自親情天性,何罪之有?所以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子相隱,正是天性的直接發露。 
    儒家兼顧情理的聽訟,後代律法深受影響,例如《漢書》〈本紀〉第八卷,漢宣帝下詔說: 
  
「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 
    父子血緣親情,夫婦有情有義,這是人的天性,即使犯罪惹禍,還是會冒著生命危險保護親人。這是內心的真實感情,自然發生的仁慈厚愛,國家怎能違背呢?從今以後,除了顛覆國家的大逆罪之外,凡是為人「父母、丈夫、祖父母」首謀犯法,兒子、妻子、孫子隱匿不報者,不必定罪處罰。 
    這「親親相隱」的律法,影響極為深遠,到了《唐律》更將「隱」的範圍擴大,《舊唐書》〈刑法志〉規定「大功(即服喪九月)已上,一切勿論」,《宋史》〈刑法志〉稱為「有罪相容隱」,《明史》〈刑法志〉訂為「親屬相容隱」,《清史稿》〈刑法志〉叫作「親屬容隱」。現今的《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條規定,親屬間(配偶、五親等內血親、三親等內姻親),犯「藏匿犯人」及「湮滅證據」罪,得減輕或免除其刑。依相關訴訟法也規定,有五親等內血親、三親等內姻親關係,可以拒絕作證。法律不外人情,人情正是人性至理的體現。 

    指歸無訟 

    人心不平而有訴訟,若不幸又遇到一位聽訟不明的法官,滿腔怨氣無處可告訴,一發便不可收拾。孔子勉勵弟子學而優則仕,出仕就要善於斷獄,如子路以「隻字片語」就能斷得兩造心服口服,深獲夫子的稱歎。 
    孔子自信「聽訟,吾猶人也」,他的聽訟本領不下於常人,但是「聽訟」無論如何公正都不能熄滅人世間「爭」的火種,「無訟」才是孔聖修齊治平的一片初心。試看《論語》二十篇,近五百章的經文,那一章不是遙指「無訟」── 那有禮無爭的境界? (全文完) 
    注:據駱承烈先生所編《石頭上的儒家文獻》,清光緒三十年二月,孔令貽書《忍訟歌》刻石,原存曲阜城內。前文只引部分,全文還有幾句,謹錄於下: 
    唆人爭訟罪滔天,神也憎嫌,人也憎嫌。 
    善人自有天照看,害也徒然,告也徒然。 
    況且人心是一般,他也求安,我也求安。 
    何不人人息訟端,此也休纏,彼也休纏。 
    食王水土報恩難,糧也早完,稅也早完。 
    天地親師德無邊,朝也念焉,暮也念焉。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