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散記--豫卦六爻
●自明
六五。貞疾。恆不死。
虞仲翔注:「恆,常也。坎為疾,應在坤中,坤為死。震為反生,位在震中,與坤體絕。故貞疾恆不死也。」
依李氏《疏》說。《爾雅》〈釋詁〉,恆作常字講。《說卦傳》,坎為心病,故說:「坎為疾。」五應在下體坤,故說:「應在坤。」納甲,坤納乙癸,月魄窮于乙,滅于癸,是謂既死魄。魄是月的形體,死于坤,故云:「坤為死。」《說卦傳》:「震為反生。」五在上體震中,故云:「位在震中。」五與下體坤二,非陰陽正應,且為九四隔絕,亦 互體坤,故云:「與坤體絕。」納甲,震三日始生月光,謂之「哉生明。」哉訓為始。又在卦氣六日七分圖中,坎離震兌四正卦,震在東方,東方春,生於此圖之左。震具有生的意義,所以,貞疾恆不死。又,震巽二體合為恆卦。五體在震。五失位,變正,互體巽。亦是震巽之合,而有恆象。故貞疾恆不死。五位不正,是死于安樂,變之正,雖疾,恆不死,即是生于於憂患。
王輔嗣注:「四以剛動,為豫之主,專權執制,非己所乘,故不敢與四爭權,而又居中處尊,未可得亡,是以必常至于貞疾,恆不死而已。」
〈象傳〉說:「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侯果注:「六五居尊,而乘于四。四以剛動,非己所乘。乘剛為政,終亦病若。恆不死者,以其中也。」
依李氏《疏》說。六五居於尊位,而乘九四。九四陽剛而動,是強臣,非六五之君所能駕馭。若使如此剛臣為政,則必致疾。然而六五能以恆不死者,因其居中,故未至于亡。李氏又案:「坎為疾,五乘坎剛,故貞疾。乾〈文言〉曰,知存而不知亡。荀彼注云,存謂五,為陽位。亡謂上,為陰位。五陽位,又居中。故云中未亡也。」
六五以柔乘剛,雖有疾病,但因居中,故未至死亡。聖人指示此一中字,非常重要。中是中道,為政修道,成己成物,皆須中道。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虞仲翔注:「應在三。坤為冥。渝,變也。三失位,无應多凶。變乃得正。體艮成。故成有渝无咎。」
依李氏《疏》說。上與三相應,三在下體坤中,坤為冥。《爾雅》〈釋言〉:「晦,冥也。」納甲坤直晦,月滅于坤三十日,故坤為晦。《說文》:「冥 日 六  。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冥也。 亦聲。」段注:「日之數為十,出於昭公五年《左傳》文。冥中日六,即是十六日。」納甲之義,月自十六日,巽辛開始虧退,以後逐漸消減,消至二十三日,艮丙,月如下弦,消至二十九日,而入坤乙。三十日消滅。故坤晦為冥。上六居豫之極,與六三相應,即是冥豫極樂,是下交而瀆。渝,依《爾雅》〈釋言〉,作變字講。六三失位,與上六不相應。三又多凶,如《繫辭下傳》所說。三變之正,則下體成艮。《說卦傳》:「艮,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所以虞氏注云:「變乃得正,體艮成。」由於變正,始得體艮成,是爻辭「成有渝」之義。三變正,則與上六陰陽正應,便是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所以无咎。
李《疏》又案:「愚案。初應震,震為鳴,故鳴豫。上應坤,坤為冥,故冥豫。豫未來,而先鳴其豫,是豫之始,而其志已滿矣,故志窮則致凶。豫已極,而猶冥于豫,是豫之終而一成不變矣,故有渝則无咎。」
王輔嗣注:「處動豫之極,極豫盡樂,故至于冥豫成也。過豫不已,何可長乎。故必渝變,然後无咎。」
孔氏《正義》:「處動豫之極,極豫盡樂,乃至於冥昧之豫而成就也。如俾晝作夜,不能休已,滅亡在近。有渝 咎者,渝變也。若能自思改變,不為冥豫,乃得无咎也。」
〈象傳〉說:「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荀慈明注:「陰性冥昧,居尊在上,而猶豫說,故不可長。」
依李氏《疏》說。上六是陰爻,其性冥昧,又居極上之位,而猶耽于逸豫,樂而忘返,即是冥于豫。冥的意義,是月終的晦日,是日竟的夜間,又處于逸豫之極,即如《禮記》〈檀弓篇〉所謂「舞斯慍,慍斯戚」之義,將于冥豫見之。舞斯慍,孔疏《慍》作怒字講,舞無節制,則必舞極而生怒,怒則令心憤恚,是謂慍斯戚。〈象傳〉何可長也,豫與小畜旁通,小畜上體巽,豫上體震,《說卦傳》:「巽為長。」震巽特變,由巽變為震,震成巽毀,即是不長之義,故曰:「何可長也。」
程子《易傳》:「昏冥於豫,至於終極。災咎行及矣。其可長然乎。當速渝也。」
《禮記》〈曲禮〉說:「樂不可極。」豫上六既居極上之位,而又冥昧於豫,是以至於樂極,行將生悲。爻辭說:「有渝无咎。」〈象傳〉說:「何可長也。」雖至樂極之境,周公示以改之則无咎,孔子示以改之必速。先聖後聖,覺世之心,無分先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