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資糧位(續五)
──
辨位修行
※前 言
上回已將第二十六首頌,明「資糧位」行相之四句偈,已略釋竟,今當續辨其隸屬之菩薩行位,及其所修之勝行,所謂「辨位修行」是也。如下表所示:
(甲)辨 位
問:解行證三,此位何攝?
答:《論》九云:「此位未證『唯識真如』,依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亦是『解行地』攝。」上文中之「勝解」二字《述記》第九末云:「即決定義,散心決定,意解思惟,未證解故。」即此位行者,對唯識真理,雖未證入,卻對之斬釘截鐵,拳拳服膺,決不傾動!
故《心要》釋云:「唯識實性,亦即真如,登歡喜地,乃能分證,然依深信,發起勝解,決定了知萬法唯識,以此勝解,導諸勝行,故與後『加行位』,同名為『解行地』(即別教之『三賢』位也。)」
如下表所示:
前面所引《論》卷九之文中,有一「亦」字,乃是表示「資糧」與「加行」二位菩薩,皆未證入「唯識實性」,又皆是「見道」之「加行」(或言「方便」),彼「加行位」是「解行地」所攝,此「資糧位」亦復如是(《對法論》卷八云:「所有資糧,皆是加行道」),此即前面論文中,「亦」字之意義也。
上來辨明「資糧位」菩薩之行位已訖。
(乙)修 行
△標徵
《論》九云:「所修勝行,其相云何?」雖言勝行,何者為勝行?

▲福智行
《論》九云:「略有二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
慧為性者,皆名為『智』;餘名為『福』。」菩薩萬行雖多,此二攝盡,指廣從要,是故云「略」,「略」者簡要也。
《述記》九末,以四句料簡之:
(1)唯是智非福
── 十力(佛之十種智力)、一切智(佛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四念住(念,觀慧之義,即於身受心法四境,生起不淨、苦、無常、無我等觀慧)、無忘失法(於利樂諸有情事,正念正知,不過時分)等。
(2)唯是福非智 ──
諸相隨好(佛之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種隨形好)、三念住(佛以大悲心攝化眾生時,常安住於三種正念之中,不生憂喜歡慼之情。詳見無性《攝論釋》卷九)、四正勤、四神足等。
(3)有亦福亦智
── 四無畏(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畏懼之自信,而勇猛安穩,即1、一切智無所畏2、漏盡無所畏3、說障道無所畏4、說出離道無所畏。前二無畏,顯佛自利之圓德;後二無畏,顯佛利他之圓德)、三不護(如來身、口、意三業,本來清淨無過失,無不清淨三業,恐他覺知,可須覆藏)、五根、五力、七覺、八正道等。
(4)有非福非智 ──
永斷習氣(諸佛如來,永斷煩惱習氣,屬「擇滅無為」似有煩惱所起作業,多不現行。見《瑜伽》五十) 由此可知:大乘菩薩所修勝行,廣大無邊,今《論》卷九且就菩薩欲成就佛道,所必須實踐之德目:「六波羅蜜」(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進 5、禪定 6、般若)來辨別福智二行:
(1)約通相說:
1、六皆名「福」行 ──
若六者皆與福俱行,助成福業故。
2、六皆名「智」行
── 若六者皆與智俱行,助成智業故。
(2)約別相說:
1、前五說為福德,非智性故。
2、第六說為智慧,正是以「智」為自體故。
(3)約鄰近釋:
1、前三唯屬福德,遠「智慧」故。
2、第六唯屬智慧,自性是「慧」故
3、餘(精進、禪定)通二種:
a、若依「精進」,修施、戒、四無量等,即名為「福」。
b、若依「精進」,修「三慧」、「六善巧」等,即名為「智」(《演秘》七本云:「六善巧者,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諦善巧。」)
c、若依「禪定」,修四無量等,即名為「福」。
d、若依「禪定」,修六善巧等,即名為「智」。
上來菩薩所修「福智」勝行,已略釋訖。
▲二利行
《論》九云:「復有二種,謂利自他。」菩薩修行,上求菩提為「自利」,下化眾生為「利他」。
(1)約通相說:
《論》九云:「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文中「意樂力」,指此位菩薩內心對「無上菩提」之希求與好樂也。隨此「意樂力」之發動,自然會指揮身語,修習種種殊勝妙行以趨向之。如是所修勝行,一一皆通於自他二利之行。
(2)約別相說:
1、自利行 ──
六波羅蜜、三十七菩提分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趨向菩提)、禪支(即四禪定,共計十八支,用以對治煩惱,生諸功德)等。
2、利他行
── 四攝法、四無量、三念住等。
上來菩薩所修「二利」勝行,已略釋訖。
△結示
《論》九:「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修勝行。」如上所說一切福智、二利等修行之行相,其類非一,無量無邊,皆是此資糧位中之三賢菩薩,所修之勝妙行也。
上來正釋修行之行相已訖。
(二)明退不退
或問:「此位菩薩,二障未除(俱生二障現行未伏,分別俱生二障種子未滅),於所修勝行,為有退耶?為不退耶?」
答曰:「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不退。」文中「練磨」二字,《述記》九本云:「練謂陶練;磨謂磨瑩。即修治義。」
古德分別以三頌說明三練磨:
(1)《頌》云:「無量十方諸有情,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2)《頌》云:「汝昔惡道經多劫,無益勤苦尚能超,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
(3)《頌》云:「博地一切諸凡夫,尚擬遠證菩提果,汝已勤苦經多劫,不應退屈卻沉淪。」
《論》九云:「由斯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謂此位菩薩,雖有三退屈之義,但由三事練磨其心,所以修諸勝行不退轉也。
蕅祖《心要》九云:「更或懼此娑婆,不常值佛,魔境粗強,恐墮險難者(按:「險難」,指三塗八難也),以此深固大菩提心,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則千穩百當,萬無一失矣!(經云:眾生生已,皆是不退轉菩薩故)願我同志,皆痛勉之!」
上來「資糧位」行相已略釋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