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                         ●藏 密

 

     「一心不亂」的困惑 

     「淨土法門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淨土,這門檻太高了,世上有多少人能辦到呢?」這是許多有心學淨土宗的人,很容易碰到的疑惑。有迷惑便生出業來,有人因此捨棄淨土而轉學他法,找個迅速一心的法門。有人則認為:「有彌陀的本願就夠了,有願就可生到淨土,何必念到一心?一心不亂的高標準會阻斷許多人往生的機會,所以,只要願不要行。」 
     其實,試著想一想,佛門中有那一法門能像「持名念佛」,受到恆沙諸佛的讚歎,而且勸其本國眾生來共修此法?只要願不要行,那淨土的信願行三資糧,少了一種資糧,到得了淨土嗎?這些關係慧命存亡的疑點,實有必要釐清。  

     信願行不可分割 

     淨土法門所依經典,以淨土三經為本,釋迦牟尼佛在《佛說阿彌陀經》,專講信願持名念佛,明朝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所判的別序、正宗、流通三分,分分都含攝了信願行。透過蕅祖獨到的眼光,讓我們瞭解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的用意,從開頭到結束就是在講「信願行」 ,三者缺一不可。蕅益大師這樣分科判別此經,深得佛意。蕅祖說: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這段話,很容易讓人曲解成「往生,只要信願,不要行。」但是,別忘了,蕅祖前後頭的話「信願為慧行、為前導,持名為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信願好比人的眼睛,行就像人的兩腳,有信願不必念佛,就像一個人只有眼睛沒有雙腳,能走得遠嗎?  

     「信願」要在「行」上落實 

     蕅祖的「往生與否,全憑信願有無」是要在信願行具足的狀態下而論。修行人一生努力在積聚「信心、願力、持名」三種資糧,其中的信和願,是選擇往生西方淨土的智慧,以此信願智慧來正修念佛,這念佛就有了前導,不會走錯路。故蕅祖說:「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信願是念佛修行的指南針,若無信願當前導,蕅祖說:「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信願行既然環環相扣,有深信有切願,必然戮力勤奮於念佛。若佛號念得疏疏懶懶,卻說對彌陀淨土有多深地信,有多切地願,有此理乎?所以,信願的堅定與否,全在行的功夫上落實。 
     信願深切而閑暇多者,自會利用每一分光陰,努力執持佛號;信願深切卻極為忙碌,最少也會依慈雲懺主的「晨朝十念法」終身不間斷地行去。空言有信有願,而荒於持名念佛,那信願將在何處落腳安立呢?造了五逆十惡的人,臨終遇善知識開導,懂得要念佛而往生,那也是因為他以面臨死亡的怖苦心「至心稱念,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念佛,在念念佛聲中,有不可改變的信心和願力,所以能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得以往生。 
     古德以鼎的三足比喻信願行三資糧,鼎缺了一足,必然頹廢不支而倒地,淨土修行也是如此,唯有信願行充分具備了,才有充足的資糧,達到臨終往生極樂的願望,故蕅祖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證所信。」三種資糧各有用途,少了那一樣都行不通。  

     淨土是易行道 

     念佛持名這「行」的資糧,要如何準備呢?依《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必須具備多善根多福德,發菩提心念佛是往生的正因,行十善六度等福德好事是往生的助緣,有因有緣才結出往生極樂淨土的果實。 
     但是,淨土之所以特別,全在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彌陀名號就是佛的果德,就是一切法界的體性,這一聲佛號收盡了一切無量,正如蕅祖所說:「一一聲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淨土修行的正課就是「設法」把佛號念得一心專注。 
     如何把佛號念到一心?依《彌陀經》說,必須「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了七日還不能一心,再加若干個七日,一直念到「一心不亂」才算有結果,臨終佛及聖眾必來接引往生。可憐,凡夫終日一肚子貪欲,滿懷瞋恨勝負比較,現在要以一句阿彌陀佛替代一切雜染念頭,這不是為難眾生嗎?佛絕不如此,因為十方三世諸佛捨淨土,無以度眾;而阿彌陀佛特別為十方眾生開闢的易行道,必定有其易行之處,否則與一般通途法門有何區別? 

     功一心不亂 

     如何達到「一心不亂」,必須先瞭解一心不亂的奧秘。雪廬老人在《阿彌陀經義蘊》,將一心不亂,分成「功一心不亂」和「行一心不亂」二種,所謂「功一心不亂」就是「定」,定有三種: 
     一是「等持」,定中心住一境,平等維持,但於境轉。這種定在定心位、散心位都可能達到。二是「等至」,身心安和的定。這境界在定心位才有,散心位的眾生沒分。三是「等引」,等至的定,能引功德。這也是定心位才有。 
   《義蘊》再依《雜集論》將修定的過程細分為九個行相: 
     一、繫心於境,叫「內住」。 
     二、其次相續內緣,心動漸細,等似於住,叫「等住」。 
     三、若念外馳,即復斂念,令其安住,叫「安住」。 
     四、經過上來三度功夫,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叫「近住」。 
     五、由於所緣色等散心,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叫「調順」。 
     六、由於所起惡覺散心,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叫「寂靜」。 
     七、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叫「最極寂靜」。 
     八、於此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殊勝的定中,叫「專注一境」。 
     九、如是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叫「平等攝持」。「平等攝持」就是三種定的「等持」定 。 
     這九個過程,分作三個階段。最初的四個過程︰內住、等住、安住、近住,這是初用功夫的階段。第五到第七「調順、寂靜、最極寂靜」,這時工夫漸深,到第七身心就開始發起輕安。到了第八、第九「專注一境、平等攝持」,便達到「等持」定中的境界。一般修定必須循著這九個過程,將散亂的心思一步一步慢慢調入定中。但是持名念佛不然,《義蘊》說: 
   「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修定的第九境界),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誦、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縱不至此境界,亦得往生,不過仍希眾生取法乎上而已。 」 
    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所得的「一心不亂」,在散心位也能達到,並非遙不可及。古德把念佛所得的三昧(正定)歸在「出世間上上禪」,遠遠勝過由數息而得的「世間禪定」,也遠非由不淨觀而得的「出世間禪」可以相比。因為念佛法門所念的佛號全體就是佛性,名號又有彌陀的願力莊嚴,而念的人是以和佛一般的心性來念。所以,在一句佛號音聲中,有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有不可思議的彌陀願力,有不可思議的心性,自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每一聲都能發揮不可思議的效應。  

    行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以綿綿密密的繫念工夫,可以達到功夫的一心不亂,這對於粗心大意的人們或許有所困難,雪公再根據經論的意義,提出「行一心不亂」,所謂「行一心不亂」,《彌陀經義蘊》說: 
  
「萬事隨緣,不取不著,厭離娑婆,息心淨土,一句洪名,不事雜修,是為一心。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恩愛不牽,怨讎不憎。此身尚覺為累,況乎身外?是為不亂。 」 
    行的一心不亂,是在觀念上建立「厭娑婆,欣極樂」的往生願力,對於娑婆的一切境界不貪愛不執著,一心一意以淨土為歸鄉,隨個人時間能力也必須專持彌陀名號,不雜修他法。如此一路堅持下去,不被富貴、貧賤的生活影響道心,不因威武勢力、眷屬恩愛及怨家仇人壞了念佛往生的意志,這叫「行一心不亂」。行的一心不亂,雖無功夫的一心不亂,但是,娑婆的機緣已斷,淨土的蓮胎已成,往生也是勝券在握。  

    由「一意不亂」漸入「一心不亂」 

    功一心不亂,是要求念念專注一句佛號; 行一心不亂,則是心中時時不忘往生西方。這二者的關係,在《雪廬述學語錄》,雪公又以「一意不亂」和「一心不亂」來加以分析組合。雪公說: 
  
「念佛注重一心不亂,心難知,先知其意可耳。意者意識,八識中之第六識也。…念佛未能一心,但能一意,自著其功。…吾人修念佛法門,明記彌陀洪名即是正念,正念相繼,則得一意不亂,能得一意不亂,則能得一心不亂矣。」 
    雪公在此是以唯識的學理解析「一意不亂」,第六意識和念心所相應就是「一意不亂」,念心所在《百法》的定義是「對於過去曾經練習的境界,令心分明清楚地記憶不忘。由此可以使心識進入定中境界。」世間人每天都要忙於謀生,不容易二十四小時口念耳聽地執持佛號,但是心裡清楚分明地知道,這一切作為都是為了往生,這一口氣是為阿彌陀佛而活。這是「一意不亂」,也就是「行的一心不亂」。 
    平時勤於一意不亂,做任何事都清楚記得「我要往生」這件人生大事,時時如此正念分明,一旦空閒下來,持起佛號,很快便能把心專注在佛號聲音,這對於進入一心不亂大有關係。所以雪公說:「能得一意不亂,則能得一心不亂矣。」

    如法修行在各人 

    從「一意不亂」漸入「一心不亂」這條路徑,是雪公一生修持的門道,雪公在世時,白天忙於調理大眾,夜來講經教學誨人不倦,用的就是「一意不亂」的工夫,一有空閑,他老人家就掐起念珠,在「一心不亂」上用功,示現了淨土修行人的典範。因為有雪公這番言教身教的驗證,讓後人不再視「一心不亂」為高不可邁的門檻,也給許多徘徊在淨土邊緣的人,有了入山採寶的決心。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雪公身體力行開出這個修淨的路頭,吾人來日能否正念分明,安詳往生,全看吾人肯不肯循著這條路徑如法修行了。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