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一千六百多公尺的月光山隧道,出了洞口,豁然開朗,一片良田美池,農舍散落,一條水圳順流而去,古意盎然的小橋橫跨其上。三五居民坐在榕樹蔭下,講古說今,說的正是客家鄉音。美濃的第一印象,給人安閑而善意。
騎上自行車,沿著商家給的「單車行進路線」,欣賞美濃小鎮風采,當轉入鎮上最古老的一條街
── 永安路時,見到一棟民房的門頭掛著「善室居」的堂號,開始了一連串的驚歎。

(美濃如一幅山水小品)
大啟文明的小鎮
客家人傳統上在正廳門楣的上方,必掛有堂號,代表先民的祖籍,習慣把「堂」字放中間。「善室居」,正是「善居室」的意思,想到「善居室」,不禁讓人心光一亮,這座月光山下的客家小鎮,古稱「瀰濃」,想來和〈美濃開基伯公碑文〉末句的祝禱:「懇上蒼,此地可大亦因可久,將奕世而彌濃」大有關係,存在很深很深的寄望,期待累世子孫在這塊土地上能「大啟文明」(注一)。
車行過去,處處可見「善室居」的門額,懂得將「善居室」安放在住家最顯眼的門楣,這鎮上的文化水準可見一斑。一行人的心思這時全放在這上頭,仔細盯著永安路上每座三合院的堂號,至於鎮上有名的粄條店、藍衫店、紙傘店,有如過眼雲煙,似乎沒有人去掛心了。
至德堂上吳姓家
經過一間破舊的輪胎行,往裡瞧去,有一間翻新的三合院,堂號「至德堂」,有人立即叫住大夥,猜猜這家人的「上姓」(客家人的請問貴姓)為何?從「至德」堂號猜想,這家人肯定姓「吳」。《論語》〈泰伯篇〉孔子讚歎說: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矣已!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吳泰伯的德行,真是至高無上啊!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屬於自己的大位,讓了出去,讓的巧妙無痕,民眾都不知道如何來稱頌他了!
周朝的姬昌能繼承西伯諸侯的爵位,後來尊為周文王,多賴他的大伯「吳泰伯」善巧讓位給姬昌的父親季歷。泰伯是長子,季歷是老三,生了兒子姬昌,泰伯的父親有一天說:「以後我們家會昌盛,就靠昌兒了。」孝順的泰伯善體親心,便藉口到南方吳地採藥,好把大位讓給季歷。老父親過世後,泰伯以入境隨俗身上有紋為理由,不敢「以夷治夏」,自然而然地把王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再傳給姬昌,開啟了周朝八百多年的天下,而泰伯自己則在吳地定居下來。
在這座「至德堂」三合院前的門上,還刻著「祖稱至德,天錫隆恩。」的對聯,說的正是泰伯三讓的故事。大夥猜完以後,主人恰好從屋旁出現,請教了上姓,果然是「吳」姓人家沒錯。

(吳姓人家,祖稱至德。)
三省堂中學曾子
沿路最容易見到的堂號,莫過於「三省堂」了。一夥人毫不費力地便猜出,這一定是「曾姓」人家,成竹在胸地誦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篇〉
曾子是魯國南武城人,隨父親曾點奉孔子為師,曾子資質「愚魯」,卻是少數能領會孔子「吾道一以貫之」心法的弟子,他每天用的正是這「三省」工夫。今天替人謀事,有沒有盡了心力?同朋友交往,夠不夠信實呢?當老師給人傳授學問,事先預習了嗎?
在美濃各家「三省堂」的門上,刻的正是「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淵源流九洲。」的對聯。曾氏子孫出入門戶時不免遙想,南武城歷代的先祖都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先祖的「三省」工夫,源自於沂水畔的孔聖人,但願遍居九洲擁有好家風的曾氏后裔,人人都能發達起來。
鎮上人家善居室
不到五萬人口的美濃小鎮,家家都很重視祖堂,除了「至德堂」、「三省堂」外,還有「清河堂」、「隴西堂」、「彭城堂」、「濟南堂」、「穎川堂」等等,多以先祖居住的地方為堂號,或以祖先的事功,如丘姓人家的「忠實第」便是一例。
小鎮的三合院,除了祖籍堂號,為什麼還會添加一塊「善居室」的門額呢?過去許多富豪宅院都可見到「善居室」的門匾,簡單的「善居室」三個字,卻極耐人尋味,這也是引用孔子的話來嘉勉子孫家人。《論語》〈子路篇〉: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善居室的美濃人)
孔子讚美,衛國的公子荊是一位很善於治理家室的君子。當他成家時,衛君分他一塊采地,公子荊說:「這樣就很夠用了!」家財稍稍增多後,公子荊說:「這樣就很完備了!」世祿之家,又能撙節,日子久了自然富有,公子荊說:「這樣就太美好了!」公子荊生長在富庶的時期,懂得「國奢,當示之以儉」的處世智慧,本身又是世襲的富貴公子,常以「知足,不驕不盈」為戒,完全沒有一般貴族子弟「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惡習,深受孔夫子的讚歎。
《圍爐夜話》王永彬說:「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想來美濃人也不乏「善居室」的有德君子,喜歡以衛公子荊做為榜樣,省吃儉用,知足不缺,晴耕雨讀,全心栽培好子孫。
美濃當地有句諺語說:「如果不讀詩書,即使長眼睛也沒有用」,清朝末年,「瀰濃庄」的富農都設有家塾,延師教授「唐書」,一個小小的美濃鎮在科舉時代產生了三位進士、二十多位舉人,現在則擁有「全臺灣博士、碩士人數最多的鄉鎮」稱譽,自有其他地方所不及之處。
月光山下水長流
美濃人在外有成之後,都想把幾百年來一家幾十口人共住的「夥房」加以翻修,一家如此,家家如此,永安老街上盡是這般「紅瓦新牆」的三合院,正中央是祖堂,堂上有堂號、有門對聯、有棟對聯,光耀門楣的心思灼然可見。平時無事,一家老小圍坐堂前閒話家常,每逢除夕、元宵、端午、中元這些大節日,各戶同族姓人家便從四面八方齊聚堂前,給祖先上香祭祀。祖堂一間,卻是同族同姓剪不斷的紐帶。仰頭看看這塊堂號,讓人緬懷起先祖的功德,誰還敢玷辱祖德?客籍子弟深信「早起三朝當一工,早起三年當一冬」,天天都應像《詩經》說的:「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若再留心堂前的門對聯,棟對聯,那就更饒富意味了,彷佛先祖仍活生生的站在你面前,給你一番番的耳提面命。
從美濃的祖堂林立、彰顯堂號、精製對聯,這裡的人「數典」而不忘祖,小心翼翼保存先人的一磚一瓦,更珍惜先祖傳下來的中國經典文化,他們將這一切看做是淵源流長的活水,可以世世代代不斷滋潤月光山下的善良子民。
注一:美濃的東門樓,已有二百三十餘年歷史。同治末年,鎮民黃驤雲考中進士,衣錦榮歸,由東門進莊,為此樓揮毫書寫「大啟文明」四字,雕刻置於門楣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