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精明戒法
佛子於受戒後,更當精明戒法,熟諳戒相。對於所受戒法,如有弄不清楚的地方,當以誠敬懇切心,求請得戒師,或諸方大德法師開導指示,替你們詳細說明所受戒條,以及開遮持犯和修持方法,俾知何者為犯、不犯,何者當行、不當行,方不致受持無門,違犯罔知。如所受之戒條有所不知,怎能談到防守受持呢?萬一由不知而誤犯,則後果非常嚴重,可不是玩的。此亦為受戒所應有的一種重要條件。
九、護持懺悔
時際末法,信戒之心難發,受戒之事尤難,守戒之志更難!你們既有善根,又遇勝緣,能夠求受菩薩大戒,又明白當發大願,堅固深信。那麼,受戒以後,當視戒為無上寶物,本著初心,盡形壽善為守護,專志奉持,慎始慎終,勿令少有虧損,這才是無慚無愧的。
當知受戒和護戒,都是腳踏實地做工夫,如能護持則有無量功德,失之則有無量罪過。受而不護,乃是自暴自棄,自尋苦吃,可就太愚癡了。話說回來,當怎樣來護持,方能保全不失?這是不可不知的,茲舉一個護持戒行最合標準的方法,給諸位永遠遵行,能真實做到,那就至善至美矣。到底什麼是方法
── 於一切時中,常念不忘,時時檢點身心,凡所作為,逐步反省,於諸淨戒有無違犯。扼要的說:在日常中於身口意(語言、動作、思想)三業,能夠細心觀察,所作與道相應不相應,即在說話時有無犯了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諸口過否?於行為上有無犯了殺、盜、淫等諸身過罪否?於思想上有無犯了貪、瞋、癡等諸意過罪否?凡所說話、行為、思想,乃至一舉一動都能檢點,不令有犯,這就是護持的方法。但此僅就止持方面說,其實當統明作持,方為完善。在大乘戒法,凡遇當作之善而不作,亦屬違犯。
總之,於身口意對一切境時,所有說話、行為、思想,當一一仔細觀察,有無利益於人,有無損害於人。利益人者,則擴而充之;損害人者,當制而止之。止所應止,為所應為,所謂由惡小勿為而到諸惡莫作,由善小亦為而到眾善奉行,直至任運自如,不持而持。到那時候,則身安意泰,坦然自得。能夠如是護持,久而久之,自然就有成為「毘尼嚴淨作完人」的成就。受戒之目的也就達到了。以上護持方法已經明白,現在要來說明懺悔自新的方法。
當知懺悔乃佛門悔過自新最善的方法。你們受戒後,設或失於注意,於所受戒,偶有虧損,當從速發起猛省和慚愧,深自痛責,謂我既自發心受持淨戒,於法已得正信,於義已得了解,且於正式授受時,在三寶前曾發過誓願,今者何故妄犯。復因犯戒故,便為師友所擯棄,為一般人所譏笑,尤其來生墮落惡道,何苦如斯呢?又念我何故蹈此不善,毀犯淨戒,玷污佛門,敗壞正法,自絕善路,失諸功德,可謂愚癡極了。
起如是正念已,自行觀察,於所犯戒為輕為重,如但萌惡念者,當即刻懺悔使之剋責令滅,如已成事者,當坦白地無覆無藏,以百萬分的至誠心、懇切心,先對師長及同道們,自述罪狀,求其作證懺悔。次於佛菩薩前,或諸聖賢前,至誠頂禮,痛哭流淚,發露過罪,求哀懺悔。經云:「能至誠懺悔者,則何罪不滅」。同時並發宏誓:從今日起,絕不再犯,已生惡法,速令即滅;未生惡法,永令不生。已生善法,當令增長;未生善法,速令生起;常存警惕而永矢不忘。又於當作之善而不作,在大乘菩薩法中,亦為犯戒(此謂止犯,止善不作之犯),亦當竭誠懺悔,更發誓願,後此定作。 能如是至誠披露懺悔,發大誓願,則於所犯過罪,可能如願消滅,所得戒體亦可復本清淨。但一經懺悔之後,更當時時倍加警省,慎勿再蹈覆轍,否則於所受戒,不能堅固圓滿。故對於所犯戒,切勿堅為覆藏,不求懺悔而將錯就錯,漫無忌憚的一犯再犯,這樣一來,則其後果的遺害就不堪設想,慎之!勉之!
十、處處是戒
雖云出家修道緣勝(約環境言),在家修道緣劣。《傳戒正範開示文》云:「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生(故云緣劣);出家寬廣,猶如虛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長(故云緣勝)。」但此亦不盡然,因為它只約境方面而言,若就心方面來說,處處都是修行道場,只看你的心地如何,古云:「心地若然無罣礙,高山平地總西方」。又云:「道在尋常日用中」。所以我說處處都是修行道場,處處都可以受持戒行的,可是常人一聽到「學佛、受戒」這個名詞,就認為是要捨俗離家,割愛辭親去做和尚,才是恰當其稱,這是錯誤的。當知學佛受戒是任何人任何處,都可以的。並不一定要出家當和尚,住在叢林寺院,才能學佛受戒的,因為佛教有四眾弟子故。就狹義來講,則在家有五戒,出家有十戒、具戒等,都各有其戒條不同。若就廣義來說,則凡身心所對一切境界,如能止惡行善,任運修行,則何處不是持戒的所在。如就出家眾來說:奉佛事師,參禪念佛,讀誦經論,弘揚佛法,統理大眾,效勞常住……等,這都是戒的範疇之內。至於在家眾的事親教子,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和族親鄰,禮敬師長,保護幼弱,乃至忠上愛下,服事公益,作諸慈濟……這又何嘗不是戒的作用?要之,能將日常生活之行為納於最標準的道德軌範中,俾使人格向上,這也就是戒。
由此觀之,則處處都是修持戒行的所在。所以受戒不一定要出家當和尚,在家也可以修行持戒。故佛制菩薩戒,是通於在家出家均可受之,願諸位當仁不讓,向前上進。
勸 囑
上來說了許多話,總希望你們對於這次的受戒,第一要懂得戒的意義。第二要知道怎樣要受戒。第三要知道受戒的功德。第四要知道失戒的罪苦。第五對受戒的道理要正解深信。第六要發大願求上品戒。第七要至誠稟受淨戒。第八要精明戒法。第九得戒後要善能護持,少有虧損當從速懺悔。第十當知處處都可以持戒的,不一定要出家住寺院才能受戒的。
希望各位得戒後,當如法精修,畢生嚴持不犯,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才能達到受菩薩戒的目的,獲到殊勝功德
──
圓滿菩提,究竟成佛。則上不負世尊制戒利人之盛德,並且不負發起傳戒諸同仁的厚情,和你們這次受戒的勝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