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五十六)     子 圓

    論語簡說:八佾第三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孔子的學生子貢,想要去掉每個月初一,舉行告朔之禮所供奉的腥羊。孔子知道這個想法以後,表示說:「賜啊!你所愛惜的是被殺來供奉的羊,而我所愛惜的卻是漸漸被忽略而不舉行的告朔之禮。」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告朔」,天子所頒布來年的政令書,諸侯將它保管於太廟中,在每個月初一,也就是朔日,負責的人供奉一隻餼羊,諸侯親自到太廟祭告,稱之為告朔之禮。接著,諸侯就帶領文武百官上朝開會,宣佈政事。 假使告朔之禮不舉行,不上朝宣布 政事,就會各自為政,問題叢生。周朝在幽王、厲王時不舉行告朔之禮,後來混亂而亡了國。至於本章所指的是魯國,自魯文公起,因為疾病有四次未告朔,後來的魯君對告朔之禮,漸漸荒廢而不舉行。「餼羊」,是殺了但未煮熟的腥羊。雖然禮已不舉行,但負責的人仍然按時供奉一隻餼羊。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認為不舉行告朔之禮卻供羊,想去掉餼羊,把這樣的意思稟告孔子。孔子珍惜有了餼羊,告朔之禮就有恢復的希望,政事就容易上軌道。反之,連餼羊也廢了,告朔 之禮就漸漸不知,各自為政,國家豈能不亂? 
    以前的曆法,鄉下百姓在家中供奉灶神。圖像裡,上面有灶神像,下面則有一年十二個月的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由此,百姓對種植五榖及祭祀,各種重要行事就不會耽誤了。至於讀書人家,也有黃曆,由國家負責曆法的欽天監制定,大家依著曆法行事,才不會誤了民時,怠忽政事。而本章孔子愛惜告朔之禮,它能幫助國內上下行事協調一致,怎能忍心廢棄殆盡,而不思恢復呢?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