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                ●智  果

 

   加行位(續一)── 位所修法

    ※前 言

   《成唯識論述記》第九末,以十門說明「加行位」,如下表所示: 

   

    上來已略釋前二門訖,今當續釋第三門「位所修法」,即加行位菩薩所修之觀法也。 
    (三)位所修法 
    即菩薩於資糧位第十回向之終,為求住於真唯識性,必須再經歷四個位次,所謂「煖、頂、忍、世第一」,對於諸法之名、義、自性、差別等四者,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以作為契入「見道」無漏善之根本,故「加行位」亦名「四善根位」也。 
    (1)總標 
    《論》九:「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謂煖等四法,依「四尋思觀」,而立初之「煖」、「頂」二位;又依「四如實智觀」,而立後之「忍」、「世第一」二位。 
    問:加行四位,智行(上求菩提之行)是同,依何有別? 
    答:依下尋思,立為煖法; 
    依上尋思,立為頂法; 
    依下如實智,立為忍法; 
    依上如實智,立為世第一法。 
    總一「見道」之前方便智,但由於「觀行」(觀法行相)有明昧淺深之不同,故立四名,而分四位。 
    (2)別明  
    1、四尋思觀
── 乃以「萬法唯識」之觀點,觀察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為「假有實無」之觀法也。故《論》九云:「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尋思,就是尋求、思察之義。 
    名尋思,即尋求思察一切能詮之「名言」(名字,言句或名目,言說)。 
    義尋思,即尋求思察一切名言所詮之「事」,「事」即「義」也,故亦名「事尋思」。 
    自體假立尋思,即尋求思察能詮之「名言」及所詮之「事物」之自體。 
    差別假立尋思,即尋求思察能詮之「名言」及所詮之「事物」上種種差別相。 
    茲更詳釋之:  
    a、名尋思觀
── 《雜集論》十一云:「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按:即『不真實』也。),由名身等是假有故,觀彼自相,皆不成實。」此即說明「名因」(文、文身、多文身及聲等)及「名果」(句、名身、多名身、句身、多句身等),完全都是假施設,而無真實性。 
   《瑜伽》七十二云:「何等為名?謂即於相所有增語」,「增」是增上、殊勝之義;「語」,是音聲。即殊勝而有詮釋作用之音聲謂之「增語」。所謂「名」者,即於相分境上所安立之一切有詮釋作用之音聲也。 
   「名」又從何而起?《俱舍論》十云:「第六意觸,說名『增語』,『增語』為『名』。」謂「名」由第六意識相應之「觸心所」所生,即第六意識之觸心所(簡稱為「意觸」)能令心、心所觸境,並於境取像,而後於此境上施設種種名言,例如: 
    或於五蘊積聚之一合相上安立「有情」之名;或於棟樑牆垣之上安立「屋宅」之名;或於直線之上安立「長短」之名;或於物體之上安立「大小」之名……。 
    由此可知:一切諸法,本無名言,名言乃由意觸所生。菩薩尋求思察:由意觸所生之名言,並不能恰如其分,適如其量地與諸法之自體相副合,如說火不能燒,說水不能溺等。古德有云:「名無得物之功」謂名言者,只是客體而已,並非事物之本身,故名言並無成就事物自體之功能。故曰:「名」唯「意言」(意觸所生之名言),乃依識假立,非真實有,不必為「名」而動心,起執著、生煩惱也,是為「名尋思觀」。  
   
b、義尋思觀 ── 推求一切名言所詮之事,皆悉不實,是為「義尋思觀」。所以者何?《心要》九云:「物無當名之實,故『義』但是假有。」上文中「義」即「事」也,謂所詮之事物,與能詮之名言,並非真實,恆相和合,一成不變者。譬如今日稱「鹿」為「鹿」者,茍當初稱「鹿」為「馬」,則今日人人豈不皆稱「鹿」為「馬」耶?以「名」乃「約定俗成」故。 
    又如眾生五蘊和合之生命個體,若以宏觀立場觀之:某人今生投生張家,排行第三,名為張三;來生投生李家,排行第四,名為李四。此人為誰?張三乎?李四乎?乃至王五、趙六乎?總之:在無始無終之時間長流中,某人之名稱,或名為「天」或名為「人」,或名為「鬼」、「畜」,曾無一定,但依因緣所生,唯識所變耳! 
    故《雜集論》十一云:「事尋思者,為推求諸法蘊、界、處相,皆不成實,由諸蘊等,如『名身』等(單一名稱為『名』、二名以上聯合,謂之『名身』),所宣說事,皆不成實,是故觀彼相不成實。」文易可知。 
    無性《攝論釋》六亦云:「尋思依名所表外事,唯意言性,思惟此義,似外相轉,實唯在內。」謂迷惑顛倒之凡夫,無不依名言,去推求其真實義,由此遂生起非外似外之境相而為其所束縛。菩薩則不爾,能尋求思察一切事相,亦唯「意言」性,而不被其外表假相所困惑,是為「義尋思觀」。  
   
c、自體假立尋思觀 ──  即尋求思察能詮之名言、所詮之事物共立相應中之各個自體,皆是假立,皆悉不實,是為自體假立尋思。 
    故《集論》卷六云:「云何自體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名言因性。」文中「相應」者,相等和合之義。譬如:善名言者,但聞「能詮」,由憶念門,便於「所詮」,得生「領解」(領會、了解或領悟也);或但得「所詮」,由憶念門,便於「能詮」,得生領解,如是謂之「相應」。於此能詮、所詮相應所共立之各個自體中,唯是假有實無。譬如: 
    眼耳等自體,但於肉團等「名言因」中,建立眼耳等名言故。 
    有情等自體,但於五蘊等「名言因」中,建立有情等名言故。 
    我法等自體,亦復如是,但於色心等「名言因」中之所建立,皆悉假有無實,是為「自體假立尋思觀」。  
   
d、差別假立尋思觀 ── 即尋求思察能詮之名言、所詮之事物共立相應中之種種差別相,如常無常、有上無上、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皆是假立,名言因性。故《心要》卷九亦云:「名義自性,既非實有,則名義差別,亦豈實有?」謂諸法自體尚且無有,何有諸法之差別相耶?是為「差別假立尋思觀」。 
    以上「四尋思觀」已略釋訖。  
    2、四如實智觀
── 即加行位菩薩,由名、義、自性、差別等四尋思觀,所引發之四種正智也。 
    無性《攝論釋》卷六云:「謂推求『名』,唯是假立,實不可得,說『名尋思』,若即於『果智』生時,決定了知,假有實無,名『如實智』。如是於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推求決定,說亦應爾。」即「四尋思觀」是初修之階段,若修觀成就,即得「四如實智」。 
    故《雜集論》卷十一云:「復次,於法正勤,修尋思已,必於諸法,得『如實智』,云何而起『如實智』耶?謂起四如實智: 
    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 如實知名不可得智。 
    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 如實知事相亦不可得智。 
    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  如實知實有自性不可得智。 
    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 如實知實有差別不可得智。」 
    由此可知:若不修「四尋思觀」,則不能得「四如實智」;不得「四如實智」,則不能入「唯識實性」。此四觀、四智,實為證入「唯識實性」之前方便也。 
    前四尋思觀,但觀所取四境皆空,今四如實智,則遍觀所取四境及能取心識皆空;此等正智,恰如真如實性,故名「如實智」也。 
    上來略釋「四如實智觀」已訖。 
    加行位第三門「位所修法」亦已釋訖。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