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五十七)     子 圓

    八佾第三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孔子說:「當臣下的應當盡禮事奉君上,可是一般人卻認為這是諂媚君上的表現。」 
    孔子當時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魯國的三家大夫更是跋扈專權。對於魯國的國君,完全不放在眼裡,更不必論盡到君臣之禮了。一般人也就習以為常,誤解了盡禮事奉是諂媚討好的行為。造成大家對於禮節不願講究,自然不肯實踐力行。 

    孔子的好友蘧伯玉,是衛國有名的賢大夫,孔子稱讚他是君子的典範。有一次,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和夫人正在宮內閒坐,正值夜晚時 刻,宮外無人來往,一片寧靜。忽然,聽到馬車行駛的聲音,由遠而近傳來。大約快到正宮門外時,聲音卻停了下來。過不久,又響起馬車的聲音,漸行漸遠。這時,衛靈公就問身邊的夫人,剛才馬車上是誰?夫人肯定的答覆,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進一步反問夫人,你沒有看到,又如何得知?夫人就說:「我聽人說,事奉國君的禮節,經過國君的宮門外,乘車一定要先下來,等到經過宮門後再上車,不敢直接通過,這是對國君的敬重。而忠臣孝子的行為,決不會因為眾目睽睽之下,才故意表現出忠貞的德行;也不會在四下無人時,投機苟且,違禮犯紀。在深夜路過宮門, 不肯違禮,我想除了蘧伯玉這位守禮的君子外,那還會有誰呢?」後來,衛靈公立刻差人追趕,果然是蘧伯玉。 
    今日之下擾嚷不安,人與人之 間衝突無數,不斷向外境追求,自我反省的能力缺少了。如果我們肯守禮,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如此才能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