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簡說(五十八)     子 圓

    八佾第三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魯國的國君魯定公請問孔子說:「國君任使臣子,臣子事奉國君,應該如何才好呢?」孔子回答說:「國君應該依照國家所訂的規矩,來任命指揮所屬的臣子;臣子事奉國君,應該做到盡忠職守。也就是國君和臣子要各盡本分。」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名「宋」,繼魯昭公之後成為魯國的國君。當時魯國的政權,被三家大夫把持,定公想有一番作為,使魯國公室振興,所以積極的向孔子請教。    

   「君使臣以禮」,國君身居上位,必須依照國家的規矩,指揮臣子辦事,絕對不可以隨意亂來。例 如:從前國家使喚人民服勞役,必須等到農閒。而且一年之中,最多只能服役三天。如果遇到人民收成不好時,就減為兩天。更不好時,就縮為一天。另外老年人的待遇,都比照年輕人,甚至更加豐厚。工作方面,也考慮老年人的體力,太粗重的就不分派。處處尊重老年人,時時替百姓著想。 
   「臣事君以忠」,今日的公務員相當於古代的臣子,如果上班遲到、早退,處理公務馬馬虎虎,乾領薪水,不就是有愧職守,不忠於事嗎? 
    我國春秋時,晉國國君晉平公,有一次和臣子聚會飲酒。酣醉時,晉平 公說:「我當國君沒有什麼快樂的,所快樂的,莫過於說出的話,卻無人敢違 背。」樂師曠侍坐在前,立刻拿起琴擊打桌子,勸諫說:「呀!這不是國君應該說的話。」當時,晉平公不斷增加稅收,建造個人享受的臺池,對於國政漠不關心。難怪晉國臣子叔向,感歎國君如此自私自利,國家怎能長治久安呢?不幸,晉平公死後不久,晉國政權就受制於下屬的六卿,公室從此一蹶不振。 
    孔子教我們「盡本分」,不管身處任何職位,或上或下,應該反求諸己,固守自己的崗位,為紛擾爭訟的今日,開拓出希望的遠景!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