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研究(一二)            ●智  果

   加行位(續二)── 釋四位名(二)

    ※前 言

   唯識修道五位之二「加行位」,謂加行位菩薩為求住於「真唯識性」,必須經過四個修學歷程,所謂「煖、頂、忍、世第一」,上回已釋初二位,即煖位及頂位,今續釋後二位,即忍位及世第一位。 
    以下即分別解釋之。 
   (三)忍位 
   (1)正釋 
   《論》九云:「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謂依「印順定」發起「下品如實智」(契合真實道理之智之初位,故名為「下」)「印」持決定前所取四法(名、義、自性、差別)是空,亦「順」樂忍可後能取心識之虛妄不實,如此「印前順後」之定,即稱為「印順定」。 
   (2)轉釋 
    問:何義順後能取之心識,亦非實有? 
    答:《論》九云:「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能取、所取,相待立故。」謂既無所遍計之實境(即名、義等四法),豈有能遍計之心識?當知:能取之心與所取之境,是互相對待,缺一不可也! 
   (3)依行立位 
   《論》九云:「印順忍時,總立為忍。」謂「忍」是總名,通於二處,即「印忍」及「順忍」。其修行次第如下: 
   (一)下忍
── 觀所取之境空無,而決定印持之。《述》九末云:「下品忍,名印忍,印所取無故。」 
   (二)中忍
── 觀能取之識空無,而順樂忍可之。《述》九末云:「中品忍,名樂順,樂無能取,順修彼故。」 
   (三)上忍
── 觀能取之識空無,而決定印持之。《述》九末云:「上忍起時,但名印順,印能取無,順觀彼故。」 
    故《心要》九亦云:「此忍自有三位差別: 
    印前,即下忍。 
    順後,即中忍。 
    忍識亦空,即上忍。」 
   《演秘》七本云:「初忍雖未修無能取,印『所取』無,即是順無『能取』義也,能所二取相待立故。」謂於初忍位,雖未觀「無能取」,但在印持『無所取』之同時,即是順樂「無能取」,何以故?能所二取,互相對待故。 
    南嶽慧思禪師之《大乘止觀法門》卷三云:「彊觀諸法(勤勉觀察諸法),唯是心相,虛狀無實,猶如小兒,愛鏡中像,謂是實人。然此鏡像,體性無實,但由小兒,自謂實,謂實之時,即無實也。我今亦爾,以迷妄故,非實謂實。設使意裡,確然執為實時,即是無實,猶如想心(粗想之心)所見境界,無有實事也。復當觀此,能觀之心,亦無實念,但以癡妄,謂有實念,道理即無實也。如是次第,以後念破前念,猶如夢中所有憶念、思量之心,無有實念也。作此解故,執心(能取之識)止息。」以上所引,正同此中「四加行觀」(四加行位之觀法也)。 
   (4)釋印順相 
   《論》九云:「印前順後,立印順名。」《述》曰:「印前『所取』無,順後『能取』無,及印『能取』無,立『印順』名。此釋三位別名。」 
   (5)釋忍義 
   《論》九云:「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述》曰:「忍境空、識空,故亦名忍。」即「下忍」先單印境空,「中忍」順後識空,「上忍」單印識空。「中忍」雖不印可,順樂忍可,故亦名「忍」。即此中「正忍」(於空理忍可決定)、「順忍」(於空理順樂忍可)皆名「忍」故。 
   《音義》九云:「『忍』即別鏡中『勝解』,有二義故。 
    一者,印持決定。 
    二者:順樂忍可。 
    今則『印』前無所取,『順』後無能取,二義皆具,故名曰『忍』」。 
    上來略釋「忍位」已訖。 
   (四)世第一位 
   (1)正釋 
   《論》九云:「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此定與初地「見道」相鄰,不為餘心所隔,故名「無間定」,依此「無間定」,發起上品如實智(重發契合真實道理之智,方前為優,故名為「上」)雙印能所二取皆空,故立此位為「世第一法」。此義云何?今先略釋之: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云:「四加行位之第四,是為有漏智之最極,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 
   《大乘義章》十一本(隋慧遠撰)云:「世第一者,顯勝之目,於世間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 
   (2)轉釋 
   《論》九云:「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謂前忍位中,「下忍」印所取空;「中忍」順能取空;「上忍」印能取空,似屬次第,故總立「忍位」,今此位乃雙印能所二空,非屬次第,故異於前,立「世第一」名。 
   (3)釋無間相 
   《論》九云:「從此無間,必入見道。」謂此後二空觀無有間斷,即入「真見道」,亦即於「世第一法」之後念,生無漏之根本智,斷分別二障之位為「無間道」,於次一念正證二空所顯之真理之位為「解脫道」,此二道即稱為「真見道」。 
   (4)釋「世第一」義 
   《論》九云:「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此義云何?前已略釋,今正釋之: 
   《攝論釋》八(世親釋,真諦譯)云:「菩薩以『地前』為世法,『登地』為出世法,此『無間定』猶是世法,於世法中無等,故名『第一』。何以故?世間眾生,無有修行,能等此法者。又此定雖是世法,能為菩薩出世道增上緣,餘世法則無此義,故名『第一』。又唯一剎那,故名『第一』。」 
   《演秘》六本載,《論》云:「異生法中,此最勝故」者,唯凡趣聖,可如所言,聖者「迴心」而歸於大,對此云何「異生」第一? 
    答曰:迴趣聖者,如佛世沓婆摩羅子,已證阿羅漢,具六神通,厭無常、生滅之身,發菩提心,求菩薩道,即屬「俱句」收,即亦名「聖者」,亦名「異生」,何以故?  
    1、彼已得生空智,已斷「煩惱障」故,亦名「聖者」。  
    2、然未得法空智,未斷「所知障」故,亦名「異生」。 
   《相宗綱要》「頓漸二悟」章云:「二乘迴心之後,稍經劫數,而入『資糧』僧祇時分。」如四果迴心者,須經二萬劫,方入菩薩十住之第一位「發心住」。當知:大乘行者,修菩薩道,須至初地入心見道在前時,方斷大乘「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方可稱為聖者。 
    由上述可知:今此四加行之第四位,雙印能所二空,從此無間,斷大乘異生性障(即分別二障隨眠),必入初地見道位故,對此迴趣聖者,亦得名為「世第一」也。 
    上來略釋「世第一位」已訖。 
    ※總說加行四位 
    無著菩薩所造《攝大乘論本》卷二(奘公譯),引彌勒菩薩所說之《分別瑜伽論》頌云: 
    「菩薩於定位」
── 加行位中,煖位菩薩,在「明得定」位之中。 
    「觀影唯是心」
── 發起下品四尋思觀,觀所取之名、義、自性、差別,唯是自心所變現之影像,假施設有,實不可得也。 
    「義相既滅除」
── 遍計所執心外之境,義相(義理與相狀)既已滅除。 
    「審觀唯自想」
── 頂位菩薩,在「明增定」位之中,發起上品四尋思觀,重新審觀所取「名」等四法,唯自想心所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也。 
    「如是住內心」
── 忍位菩薩,亦復如是,依「印順定」,發起下品四如實智,能收攝內心安住於無義。 
    「知所取非有」
── 於下忍位,了知所取「名」等四法,決定印持非有。 
    「次能取亦無」
── 於中上忍位,順樂忍可,決定印持能取之心識亦了不可得。(合此上三句,俱印能所二取皆空,即頌「世第一位」也) 
    「後觸無所得」
── 從此之後,無有他念間隔,即觸證無所得之真如,入真見道位。 
   《述記》九末云:「初二句頌『煖位』;次二句頌『頂位』;又二句頌『下忍位』,第七句頌『中上忍位』,合上三句,俱印二空,即頌『世第一位』以時少故,從『忍位』說;第八句頌『見道位』。」 
    上來釋「加行四位」之名已訖。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