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氣如春顧自青                                 三 學


    冬天過去,春天來了,三陽開泰,天地之間陰陽平和,沒有秋冬的肅殺,也不是盛極而衰的炎炎夏日。現在東風解凍了,草木萌動,正是萬物欣欣向榮的成長契機。古人說:「男子悲秋,女子懷春」。男子每到秋天,格外感觸,一年看又過,四方之志何日才能實現?不免怨天尤人,悲憤難平。女子春日凝妝上翠樓,無奈韶光易逝,年華漸老,只得閨中生怨,癡癡地等下去。一開春,周遭也不平靜,有因車禍報復致死的,有漁船發生海難的,有大學生遭親人撕票等等。怨聲戾氣瀰漫四周週,不僅揮之不去,稍有不慎便襲上心頭。   
    個人心頭埋藏怨恨,會使人喪失心志,做出不理性的舉動。一個怨氣充斥的社會,更是破壞環境和諧的元凶。有人在教室裡擺了兩碗米飯,分兩批學生,一批學生天天對著一碗飯說好話;而另一批正相反,天天說不好的。幾天下來,那些說好的米飯,只是發黃沒有怪味,而說不好的米飯,已經發黑變味了。新正年頭,如何養得一團春意思,除盡怨氣,天天過著「和氣如春」的日子,想來是每個人都有的新春願望。謹從《論語》經典,掘取可以除怨平懷的智慧。   

    怨從何而來   

    經濟貧困是怨氣的溫床,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篇〉)身邊財物不敷生活所需,生存欲望難以滿足時,自然心生怨尤,怨老天不公,怪世人沒有眷顧。而更多的怨恨,是來自於個人涵養功夫的缺乏,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陽貨篇〉)   
    邢昺《疏》說:「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畜養。」不謙順與怨恨,都是由於發乎情而不能止乎禮。偏重情緒的女子與小人,太過情緒而疏於禮節,親近久了便不知尊重,稍有疏遠則心生怨恨。如果情禮並重的,自然不屬於這章所討論的對象了。   
    貧困、疏遠都會讓人心生怨恨,所以孔子戒人不要只謀私利,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里仁篇〉)愈放縱私心圖取私利,就愈損人,召來人們的怨恨也愈多。所以有德君子,一舉一動都要「喻於義」力求公心,不願「喻於利」只貪圖個人好處,讓人吃虧。孔子在指導仲弓推行仁政時,說道:「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篇〉)主持大政者,對人能恭能敬,政務不違恕道,如此可以減少邦家民眾的怨氣。大至國家、團體、機構,小到一個家,能遵循孔子這個辦法,自然和氣無怨。和氣可以致祥,無怨便能生吉,誠如朱柏廬《治家格言》說的:「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家和不是因為家財富裕,貴在一門能否上和下順。   

    不怨的範例   

    怨氣積聚不散,傷心又傷身,有失中正和平的氣象,孔子一向不許。能夠「無怨」的人,方為孔子所稱道。《論語》中有那些人可以「無怨」?   
    先看孤竹國的伯夷和叔齊兩兄弟,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篇〉)伯夷尊重父親的決定,把國家讓給弟弟叔齊,叔齊則堅持「長幼有序」,不敢承繼大位。兩人互相禮讓,最後都來歸到西伯(周文王)的國土,當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兩兄弟叩馬勸諫武王遵行「君臣有義」的倫理,兩人勸諫失敗後便隱到首陽山,過著飢餓的日子。兩兄弟心中有怨氣嗎?孔子認為兩人「求仁得仁,又何怨?」(〈述而篇〉),伯夷求孝得孝,叔齊求悌得悌,末了求忠也得忠,他們沒有念念不忘過去的恩怨,不計較誰的過節,無怨無悔的過一生。   
    再看齊國大夫「伯氏」的例子,有人問起管仲這個人如何啊,孔子稱讚他是一位「仁人」,何以見得呢?孔子說:「(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憲問篇〉)管仲當齊相時,富人伯氏犯罪,管仲將他的封地「駢邑」沒收充公,從此伯氏過著布衣粗食的貧寒生活,伯氏到老掉牙了,對於剝奪他家財的管仲,始終沒有發出一句怨言。伯氏相信管仲是一位仁者,他斷案公正,自己理該服罪。對人深信不疑,就不會因疑而生怨。   
    還有一種人也能無怨,事親能盡孝者。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篇〉)善事父母的人,必然細心體察父母的身心狀況,一發現有所偏差跡象,便委婉勸諫。父母未必肯接受,仍然保持恭敬,不忍撒手而去,再找個時機,試著勸化。如此反反復復的勸諫,雖然勞苦,心中也沒有一點怨憤。親子天倫,流著同一血脈,只有關懷憂心無有怨嗟,如《弟子規》所云:「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平怨的辦法   

    恩與怨如孿生兄弟,恩不平則生怨,唐詩的佳作中,有忠臣、后妃的怨氣,有邊塞、閨閣的怨聲。忠臣、后妃不能邀恩寵幸,心中難免有怨。朝廷年年用兵,百姓不得安居,男兒埋骨邊塞,而枯守閨中的女子則一輩子怨望難平。若集合各地的怨氣,不加排解,有一天終將匯成掀天波浪,顛覆一切,不僅個人脩身有損,於國家社會的為害尤其不淺。應該如何平去心中的怨恨呢?   
    除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平怨談何容易?所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憲問篇〉)能去除心頭的怨氣,這是一樁難能可貴的懿行。怨深似海固然難平,但是想到因怨而起的禍患更可怕,自當勉為其難伏平怨氣,在《論語》中有的是降伏怨氣的良策。   

    (一)以直報怨   

    先從容易的著手,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篇〉)人於己有恩德,自當以恩德相報。若是吃了人家的虧,或是遭受災殃禍害,平常人是以牙還牙,以怨報怨。聖人孔子並不以報復的方式解決,而是「以直報怨」,用對一般人的正當直心看待怨家,該用什麼禮節就用什麼禮節,不須格外的以德相報,也不必怨怨相報。   

    (二)詩可以怨   

    逢惡緣,遇逆境,要克制怨氣,單憑直心相待,說的容易做來難,沒有先平平懷、掃掃心,難以持久。所以聰明人懂得借別人的心聲澆一己之壘塊,而言志的詩是發洩怨氣的最佳管道,藉著吟詠別人的詩來平怨釋懷。孔子要弟子們學《詩》,他老人家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篇〉)透過詩篇,將內心對家國社會的不平怨氣,以溫柔敦厚的方式流露出來。這樣「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誡」,怨氣有了宣洩的管道。想想古來如此之多的志士仁人,那一位不是困難重重,吃盡苦頭?讀詩心有戚戚,便不覺寂寞了。   

    (三)有天知己   

    平怨最根本的辦法,莫過於深切相信瞭解「天命」之所以然。孔子說:「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當今天下,沒有一人瞭解孔子。子貢想:夫子座下弟子眾多,諸侯宰官請益者不絕,世上怎會沒有人瞭解夫子您呢?孔子十五志於學,三十便卓然有成,一生據守道德未曾有虧,大德如舜「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壽」,而孔子卻艱難一生,早年喪父,晚年喪子,得意弟子顏淵早逝,不離左右的子路也慘死衛國;孔子一生行道,而道終究行不出去。   
    面對接踵而至的橫逆惡境,孔子怨過誰?孔子說,我不埋怨老天,我不責怪任何人,仍然下學人事,上達天道,能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所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天是孔子的知己。   

    志士莫怨嗟   

    人世間的吉凶禍福,其來有自,《左傳》云:「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各種處境都有跡可尋,沒有一樁事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當下的心境,不該是整天坐困愁城,唉聲歎氣怨天尤人,而是學孔子那般努力於「下學上達」,深信《書經》〈康誥〉:「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不善則失的定律,只要在本分事上盡心盡力,結果自有天命分曉。   
    一直沒有從政機會的孔子,是否鎮日怨歎命運的不濟?孔子絕不如此,他教學生「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篇〉)不應憂愁沒有一席之位、無人賞識,應該擔心沒有承擔席位、被人欣賞的本領。雖然孔子過著在家隱居的生活,卻沒有絲毫的消沈苦悶,而是發憤忘食的學,誨人不倦的教,在家則致力於「孝乎惟孝,友于兄弟」(〈為政篇〉),使家人和諧齊一,孔子說:「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在家這麼做,就是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啊!   
    杜甫在〈古柏行〉詩,感歎諸葛孔明才大難為用,就像孔明廟前的老柏樹,歷經風霜寒雪,苦心經營,也難免螻蟻小蟲的鑽蛀,但是那「黛色參天二千尺」的柏香樹葉上,卻有鳳凰來結巢棲宿,有德必有高鄰。杜工部勸道:「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材大之士,不為人用,平心思量︰何嘗不是其來有自?能不怨不慍,更顯德輝。   材短之人,難堪大用,捫心自問︰不是自己短綆而難以汲深嗎?可以小知,難以大受。   
    冷落失寵的忠臣宮人,但念世事無常,那鳥盡弓藏,秋扇見捐,不正是世間常情嗎?   
    細推富貴窮通的由來,大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何必苦苦追求不義的富與貴?   
    心中理平後,像是把崎嶇的山陵整成平地,正好栽種嘉禾的秧苗。知命的志士君子不怨不嗟,終身死守善道,往更高更遠的德業上策勵奮進,深信這是打造美好未來的唯一之路。孔子如此,「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席不暇煖,誨人不倦。諸葛亮如此,明知「運移漢祚終難復」,也要「志決身殲軍務勞」(杜甫〈詠懷古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為知命故能立命,所以值得。   
    一年之計在於春,調整好心情,平平和和的走過每一天,管他是夏是秋是冬,整年都可以「和氣如春顧自青」。

    (諸葛亮的最後一著)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