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十念記數念佛法與掐珠念佛法
掐珠念佛法受到蕅益大師推崇,在〈示念佛法門〉說:「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
印光祖師認為掐珠念佛既有利也有弊,在靜坐念佛時不宜用。在《文鈔》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中開示說:「又有提倡掐珠記數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則一句一掐,不輕放過,則心易歸一。弊,則靜坐時掐,必致心難安定,久則成病。」
在《增廣文鈔》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印祖說,掐珠念佛「身勞而神動」,十念記數念佛「身逸而心安」,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4、十念記數念佛法與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法出自宋耆山沙門遵式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原文為:
「第二,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
關於晨朝十念,印光祖師多有開示,如《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云: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于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文鈔》三編卷二〈復陳土牧居士書四〉云:
「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閒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者,何妨礙之可云。」
《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云:「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總之,印光祖師認為,晨朝十念「借氣束心」,也本于寶王隨息念佛,主要缺點是不能常用,「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
5、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殊勝
以上簡要介紹印光祖師關於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其他攝心念佛方法比較的開示。念佛蓮友若能相應者,皆為攝心念佛妙法,而十念記數念佛法對於初機猶為殊勝,以其有利無弊也。
關於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殊勝,大師在《增廣文鈔》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中已經明確開示:「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五、餘話:念佛的心態比方法重要
大師開示,十念記數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前方便,是功夫成片之前的方便法門。大師在《文鈔》三編卷一〈答善熏師問〉(問詞略)中也開示:「念佛記數,是防懈惰。如無懈惰之心,不記亦可。記數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當用珠子念一點鐘。以後快慢,照此一樣,念一刻,半點,一點,均可知其佛數。又《文鈔》中記數念佛之法,最能攝心。閱之自知。」
大師在《文鈔》續編卷上〈復朱德大居士書中〉開示:「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從這段開示我們知道,十念記數是攝心的方法,但念佛法門注重信願,要想往生,首先要解決信願問題。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