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祇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 孟浩然〈留別王維〉
參加進士考試落第之後,因為無人來訪、探問,居處的門戶恆常寥落、冷清,每天都孤單地回到這個地方來,沒人可以互相陪伴。唉!京師已經不值得留戀了,我還待在這裡做什麼呢?不如歸隱山林去吧!只不過,一想到要與您(王維)分別,心中就有些許不捨。人生路上,有誰是可以依傍的呢?像您(王維)一樣了解我的人,實在太少、太少了。既然不為人賞識,我想,我還是返回故鄉的田園隱居,一個人過著寂靜的生活吧!
根據《舊唐書·文苑傳》的記載,孟浩然在四十歲時,來到當時的首都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結果不幸落榜。帶著沮喪的心情,他決定回故鄉(襄陽)隱居,不再汲汲營營於功名。這首詩就是他離開長安前,向摯友王維辭別所作。略略比較王孟這兩位盛唐時期著名田園山水(或稱「山水隱逸」)詩人在仕途上的際遇,真有天淵相隔之別。王維一路順遂,二十一歲就考中進士,肅宗時還被拔擢為「尚書右丞」,可謂飛黃騰達;而孟浩然不但科舉失利,一身的才幹亦不為當政者所識,一生窮愁潦倒,「不達而卒」(《舊唐書》語)。仕途際遇的不同,對於他們的詩作自然有所影響。雖然歷來都以「清遠」、「恬淡」等形容詞,來描述二人田園山水詩作的雷同性,然而,若從身世、遭遇去看待,卻能深掘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
王維的「歸隱」,乃緣於對朝政腐敗的失望(註一),對清淨生活的渴求。孟浩然的「歸隱」,四十歲之前似有「終南捷徑」(註二)之嫌,四十歲之後雖因科舉、干謁失利而決志隱遁,但由〈留別王維〉詩中「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二句看來,依舊有不得志的怨懟之情,並非真正的灑脫。因此,同樣描繪山水,王維何以能營造出「物我合一」的境界(註三),而孟浩然為何在恬靜的自然環境中,情感仍顯得「蠢蠢欲動」(註四),至此應該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離開繁華喧鬧的京城,孟浩然決定回老家,一個人關起門來,孤單地和寂寞相守去了。然而,面對未酬的壯志,從掩門的那一刻起,恐怕才是另一段艱辛的心路歷程的開始。
註一: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宰相張九齡失勢,奸佞李林甫上臺,王維自此無心仕宦,於京師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之後,爆發安史之亂,王維就更無心於仕途,一心要回歸田園了。
註二:唐代盧藏用舉進士,然不受重用,遂隱居終南山以求高名,後來果然被召任為官。見《新唐書》卷一二三〈盧藏用傳〉。後用於比喻求官或求名利的便捷途徑。
註三:如〈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註四:如〈曉入南山〉:「瘴氣曉芬氳,南山沒水雲。鯤飛今始見,鳥墮舊來聞。地接長沙近,江從泊渚分。賈生曾弔屈,余亦痛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