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華嚴三譯融會
「又《華嚴》一經,初譯於晉,只六十卷。次譯於唐則天朝,八十卷。二譯皆文來未盡,於普賢說偈讚佛後未結而終。(從前無紙,西域之經,皆寫於貝多樹葉。以寫之不易,或有節略。又葉用繩穿,或有散失,文未來盡,由此之故,若今經書釘作一本,則無此弊。)」
再說,這一部《華嚴經》最初翻譯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由西域高僧佛陀跋馱羅尊者為譯主,只有六十卷,通稱為《六十華嚴》。在《華嚴經》三種譯本中,翻譯得最早,故又名《舊華嚴》,或名《晉經》。
其次是翻譯於唐朝武則天女皇證聖元年(西元六九五年),由于闐國高僧實叉難陀尊者為譯主,有八十卷,通稱為《八十華嚴》,或名《唐經》。
以上這二種譯本,經文雖來了,卻不完備,因為這二種譯本,都在普賢菩薩宣說九十五首偈頌,稱讚如來的勝妙功德之後,沒有作結論,經文就結束了。換言之,這二種譯本,都只有「序分」,而沒有「流通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可能是三千年前,古印度尚未發明紙張,從西域來到中國的佛經,都寫在貝多樹葉上(按:貝多樹長六七丈,經冬不凋,葉長、質密,書寫前,先將葉曬乾,後截成長約六公寸、寬約六公分之葉面,左右各穿一或二小孔後,即可書寫。書寫時先用針、刀錐或鐵筆等尖物,截刻葉面,再以煤煙等製成之墨汁,流染其上,待拭淨後,則稱為「貝葉經」。)因為在貝葉上寫字,很不容易,所以古德結集經典時,或者有所節錄省略。再來呢!經文寫在貝葉上之後,還要將貝葉重疊,以板木夾其兩端,再以絲線或繩子貫穿成束,久而久之,絲線或繩子難免會朽壞折斷,使得貝葉有脫落散失之虞!所以經文來了,卻不完備,可能就是這個緣故。像今日之下的經書,都經裝訂成一本,這就沒有脫落、散失的毛病了。
「至德宗貞元十一年,南天竺烏荼國王,進呈《大方廣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之全文。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華嚴》之〈入法界品〉,而文義加詳。第四十卷,為晉唐二譯所無者。乃普賢稱讚佛功德後,勸進往生西方之文。」
到了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南天竺烏荼國王派遣使者,將他親手書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全文(又稱為《四十華嚴》或《貞元經》)由罽賓國般若三藏為譯主。當知:《四十華嚴》前面三十九卷,其實就是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及晉譯六十卷《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可是四十卷《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有三十九卷之多,比八十卷及六十卷的《華嚴經入法界品》(分別只有二十一卷及十七卷)經文意義更加詳細!
最特別的就是四十卷《華嚴經》的最後第四十卷的內容,是晉、唐二種譯本所沒有的
──
亦即敘述普賢菩薩在稱揚讚歎如來勝妙功德之後,勸勉善財童子及四十一階位華藏海眾,更上一層樓,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全文!
「當時清涼國師亦預譯場,八十卷經,早已親製《疏鈔》流通矣。特為此一卷經,製《別行疏》。圭峰造鈔,為之弘闡,又為此四十卷全經製疏。以屢經滄桑,致久佚失。近由東瀛復回中國,故知此一卷經,為《華嚴》一經之歸宿。」
當時華嚴四祖清涼國師,也曾奉詔在長安名剎大崇福寺參預《四十華嚴》的翻譯。而在此之前,清涼國師早已親自為《八十華嚴》製作疏鈔流傳通達於全國各地了。現在他又特別為《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經文,製作注疏,名為《普賢行願品別行疏》,單獨流通於世間!後來,華嚴五祖圭峰大師又為《別行疏》作鈔錄(即摘取《疏》中要點,加以解釋),名為《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弘揚闡釋這一卷經。此外,清涼國師又為《四十華嚴》整部經,製作注疏,全名為《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共有十卷。
以上這些經疏,因為中國一千多年來,經過多次戰亂,改朝換代,世事變遷,而漂泊失落了很久,最近才由楊仁山老居士從日本再請回中國,因此才知道《四十華嚴》最後一卷經,乃是這整部《華嚴經》的落腳處!清涼國師在《別行疏》卷一說:「此一卷經,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讚可傳,可行可寶!」大意是說這最後一卷經,是整部《華嚴經》最重要的部分,其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乃是吾人修學佛法的指南針。這一卷經,文字雖很簡短,只五千四百七十八字,但所含的義理卻十分豐富,依此一卷經修行,即可到達至遠至深的境界!因此,這一卷經可讚歎!可流傳!可依之奉行!可奉為無上至寶!
「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華嚴》。」
吾人不妨靜心思之:蓮華藏世界,浩如煙海,十方世界,淨土無量無邊,可是普賢菩薩卻勸進善財等法身大士,必定要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圓滿無上佛果的修行法門。由此可知,此一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門,原來是從《華嚴經》創立發起的。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