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砲戰前後一段很長時間,當兵一直被視為辛苦又危險的事情,臺灣很多父母都很怕兒子去當兵,某村有一農夫的兒子正在此時要去當兵,農夫很為兒子擔心,便到村廟求神保佑,他向神許願說:「只要我兒子能平安退伍回家,願將家中的耕牛賣掉,供獻為香油錢。」以當時的農村經濟狀況,這是農夫所能想到,也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發願。
二年後,農夫兒子幸運退伍回家,農夫實在捨不得賣掉維繫家中生計的耕牛,若不去還願,又怕神會責罰。他向村中的學校老師請教,老師告訴他:「人向神明發願都必須守信還願,否則無法安心,所以你仍應把牛帶到牛墟賣,把賣牛的錢供獻為香油錢。」農夫很失望的解說:「牛維繫我家中的生計,我對牠深具感情,實在捨不得賣。」老師微笑說:「你若對牠真有感情,就不會發願想到要賣掉牠,可見你不是捨不得賣掉牛,而是捨不得供獻賣牛的香油錢,因此你可以另外帶一隻雞去賣,牛只賣一百元,但買牛的人一定要同時買雞,雞的價錢是兩萬元。」農夫很高興的依照老師的指導辦事,結果牛和雞都順利賣掉,農夫將賣牛的錢捐作香油錢,將賣雞的錢再買一頭牛。
上天難欺
與這故事很類似的事,偶爾也會在報紙看到或在街頭巷尾聽聞如此傳說:有人買公益彩券後,到廟裡求神保佑他中獎,他向神許願說:「只要我能中獎,一定演戲酬神。」開獎後他果然中獎,但只中最小的獎額,這時他開始煩惱了,若食言不還願,心中會一直不安,但若要還願,演一場戲至少要上萬元,實在超出中獎金額太多,在左右為難下,還是決定演戲還願,他向小孩借來兩個木偶,自己到廟前舞弄一下,做象徵性的演戲,以求心安。
從上述事例可明顯看出,他們所還的願,與當初所許的願不符合,這是欺騙自己也是欺騙神明的虛偽行為。
人為什麼連神明都敢騙?因為不具誠意的緣故,沒有誠意就沒有敬意,失去對神明的尊敬心,當然就敢欺騙神明。人對神明失去誠敬心,言行就不會一致,說話就會不算話,待人處事若失去誠敬心,也會不守信用,因為誠是言與成合寫,有誠意才會努力去達成所說的話,信是人與言合寫,不守信就不是人在說話,故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做人講誠信才會言出必行,才能成功做人。
人無信不立
儒家的思想是最徹底的入世思想,故儒家可說是最徹底的成人教育,自古儒家聖賢教人守信,都是先從誠敬下手,子思著作《中庸》,就是以一個「誠」字通貫全書,《禮記》〈曲禮〉首句就說:「毋不敬。」這個毋字實涵蓋一切人事之意,待人處事若能有誠敬心,就一定會守信用,能永守信用的人,才具有完整的人格。
因為誠敬是成就完全人格必不可或缺的心意,宋明理學家基於此,開班授課才一貫強調「主敬法」,他們認為:「敬人者做人一定成功,敬業者事業必定順利。」誠意是恭敬的基礎,沒有誠意就沒有恭敬,失去誠敬心就不會守信用,不守信的人表面好像佔人便宜,其實是徹底的吃虧,因為不守信若成為你的形象標籤,別人就不會把你當人看,既然失去做人的資格,就同時會失去人際關係,喪失人生的舞臺,即使苟活人間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誠信在人際關係上的作用,就像大車的輗、小車的軏一樣,如果沒有輗或軏,車子是不能行走的,人若不具誠信也無法在社會上行走,更不可能和神明打交道,獲得神明的保佑、護持。
誠信傳家寶
中國的社會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最大,歷代都是以誠信立國,自古帝王都要做到君無戲言,皇帝不能隨便開玩笑,對任何人說話一定要做到信守承諾、言出必行。相對的任何人對皇帝都要絕對的忠誠,朝廷設有欺君之罪,欺騙皇帝嚴重的話時常會株連九族,在上位者互守誠信,上行下效的結果,古人就會以守信為貴,以誠實為傳家寶。
今人視能言善辯者為幹才,能夠隨機應變、顛倒是非,適時說出假話者時常會受到讚賞,而誠實守信者反被視為庸才。不善巧言詭辯、喜說真心話者,在政壇上常被譏為鄉愿、笨拙,不僅會遭受團隊的歧視,且要承受輿論的嘲諷。現代的學校教育已不再是以開創社會風氣、認識生命的價值意義為導向,師生都是以追隨時潮,跟著社會風向在墮落,從上位到下層,大家都已忘失誠信的可貴,不以說謊詐欺為劣行。如此騙來騙去,整個社會怎麼不會混亂呢?有心人士看到今日社會的亂象,不禁發出感歎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古人的心和今人的心有什麼差別?最大差別就在做人、做事的心態,他們認為今人不像古人那麼愛好誠信,這其實只說對一半,因為今人和古人愛好誠信的心態並沒有改變,只是今人偏愛別人的誠信,不愛自己的誠信,喜歡利用別人的誠信,遂行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已。所以不管今人的心如何不守誠信,中外古今在公開場合都不會否定誠信的可貴,都會把誠信當成普世價值,一致認為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好品德。
誠信雖被人當成普世價值,但由於人的無明太重、習氣太深,對名利太癡迷,導至行為的妥協性太高,因此對很多事理雖能看得清楚,但卻放不下名利,使得誠信總是成為對別人的攻擊武器,對自己的防衛甲冑。在爭名奪利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對誠信之道常有一種好像知道,卻又不清楚的模糊感。有時我們知道自己要守誠信,也知道自己有守誠信的道德需要,但為了名或利,在行為上就無法將誠信表現出來。我們常賦予行為太多方便和修飾,而這種方便和修飾的行為正是背離誠信精神的所在,最後成為一種很虛偽的行為而不自知。
心性敲門磚
誠信之道,儒家視為是打開心性的敲門磚,儒書《中庸》說:「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誠至極致的純誠,則信必至真。信至極致的純真,則願必至切。願至極致的殷切,則行必盡性至猛。信願行都達到心性的極致,必可與天地同贊化育之功。
人擁有像天地化育萬物之功能,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進入超凡入聖的境界。此時人已擁有無限向上創造奮進的精神力,可以和天地同參宇宙真諦,使天地人融合為一,精神將可與天地宇宙同存共榮,這豈非就是得道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