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瞻仰這棵孔子神木,遙想春秋時代,各國紛紛擾擾,這棵神木就已經在海隅一方悄悄地茁壯了。過了二千五百多年,孔子雖已作古,但是孔聖人留下來的典籍智慧,仍然和神木一起屹立在世間。
杜甫流亡蜀地時,每逢孔明廟必不錯過,曾在一座孔明廟前見到一棵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歷盡風霜,即以「古柏行」為名,賦成一首七言古詩。其中兩句:「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格外令人生起共鳴。劉備遇見諸葛孔明,如魚得水,君臣二人的千古相契,傳為佳話。但是人壽終不如樹木活得長,當年的明君賢臣早已進入歷史,而古柏仍然生趣活潑的存活在天地之間。見樹思人,感受特別多。北臺灣的深山,也有一片猶為人愛惜的古木神樹。
一生愛樹惜木
北部橫貫公路的棲蘭山區,一年裡頭有三分之二的日子不見陽光,濕濕冷冷的天氣孕育了豐富的山林面貌。那裡有一片神木原始林,園區中有五十一棵巨大的扁柏、紅檜,起碼都有四百歲以上。當雲霧縹緲時,光線透過濃密的高聳大樹,更能見到這些古樹豐厚圓滿的林相。
擔任導覽的是一位剛從退輔會退休的黃姓老技師,宜蘭籍的老技師與三十八年來臺的許多老兵,在這片山林奮鬥了四十多年。打從開山修路、栽植苗圃,為樹木修枝剪蔓………,一輩子就守著這片森林之海。
一入林子,老技師就指著一棵檜木,根部有明顯的彎曲,他說:「這是人工植木,因為從前的人植幾棵就給幾塊錢,有人為了多植幾棵多領錢,挖個坑就把種苗栽下去,上頭的土隨便掩覆,沒有用心壓實紮穩,被風一吹,樹苗便傾斜一邊,日後就長成這個樣子。」老技師講完後,又指著小路邊坡的另一棵檜木,從根長起,整棵都是筆直的「上材」,因為它是天然落種,根紮得很深才長得起來。
「我們這裡的樹木」,這是老技師的口頭禪,讓人深切感受這片他栽植四十年的林地,每一棵檜木都像是他的千金之子、掌上明珠,十分滿意的給外人一一介紹。沿路幾十棵的神木,都是他帶著專家學者,去測量每一棵大樹的胸圍、高度、樹年,篩檢出五十一棵四百年以上的神木。
千載時空聚首
原來這個地方滿山都是這種古木,古早的前人想選幾棵樹當母樹,這幾棵巨木雀屏中選,得以保存下來。老技師擅長樹種的培植,這些神木在他眼中都太老了,老得無法結出大量的樹種,要做為母樹實在不夠格。他要的母樹,都是樹形高大,枝葉繁茂,年輕力壯的紅檜扁柏。
民國七十八年,他與文化大學的教授以科學方式評出每棵樹的樹齡,為了突顯神木的古老歲月,以巨木栽植的年代找個同年齡的中國歷代名人,將樹與人相互結合,賦與每棵樹一個歷史印象,因此有孔子神木、法顯神木、王羲之神木等等名稱。它們的年紀是以一九八九年測定時為基準,五十一棵巨木從東周延伸到明朝末年,它們的編號名稱如下:
神木
編號 |
古人
名稱 |
神木
編號 |
古人
名稱 |
神木
編號 |
古人
名稱 |
神木
編號 |
古人
名稱 |
神木
編號 |
古人
名稱 |
1 |
柳宗元 |
12 |
諸葛亮 |
23 |
宋太祖 |
34 |
朱 熹 |
45 |
曹 操 |
2 |
陸 游 |
13 |
武則天 |
24 |
蘇 武 |
35 |
關 羽 |
46 |
王陽明 |
3 |
陶淵明 |
14 |
法 顯 |
25 |
明太祖 |
36 |
岳 飛 |
47 |
柴 榮 |
4 |
歐陽修 |
15 |
王昭君 |
26 |
包 拯 |
37 |
元世祖 |
48 |
李後主 |
5 |
司馬遷 |
16 |
班 超 |
27 |
班 昭 |
38 |
李清照 |
49 |
李 靖 |
6 |
孔夫子 |
17 |
白居易 |
28 |
韓 愈 |
39 |
張 衡 |
50 |
施耐庵 |
7 |
唐太宗 |
18 |
鄭 和 |
29 |
光武帝 |
40 |
成吉思汗 |
51 |
袁崇煥 |
8 |
顏真卿 |
19 |
郭子儀 |
30 |
于 謙 |
41 |
宋文帝 |
|
|
9 |
文天祥 |
20 |
秦始皇 |
31 |
司馬光 |
42 |
李商隱 |
|
|
10 |
韓世忠 |
21 |
王安石 |
32 |
鄭成功 |
43 |
楊貴妃 |
|
|
11 |
王羲之 |
22 |
馮 道 |
33 |
華
陀 |
44 |
蘇東坡 |
|
|
(神木以孔子為名,更令人仰之彌高。)
有人問:「為什麼沒有用臺灣人命名?」老技師說:「因為臺灣沒有這麼古老的歷史人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株檜木小苗,要從芝麻大的小種子長到三十公分高,就要花上三年;從三十公分高長到三公尺高的樹,就要再花上十年。長成四十公尺高的參天巨木,那要經歷多少寒暑?至少也要千百年!
在這群紅檜、扁柏巨木林中,輩分最高的是孔子神木,高齡二五四二歲。最高的是紅檜包拯,它有五十一公尺,圍寬七點七公尺,樹齡近千年。單憑樹齡,誰能想像二千五百年前,當它還是一粒毬果時就落種在這兒,那時候的世界是如何的光景?若用一位同年齡的古人命名,就很容易讓時間與空間交會在一塊。當人們瞻仰這棵孔子神木,遙想春秋時代,各國紛紛擾擾,這棵神木就已經在海隅一方悄悄地茁壯了。過了二千五百多年,孔子雖已作古,但是孔聖人留下來的典籍智慧,仍然和神木一起屹立在世間。從人想到樹,再由神木憶起「道冠古今、德侔天地」的聖人,剎那之間,時空同為一源,叫人分不清今夕是何夕。
(棲蘭山最高的一棵神木,名為包拯。)
行經神木腳下
眼前的五十一棵巨木,經過不計其數的天災人禍,從千年的歷史時光一路走過來,稱它們為「神」實不為過。有人問:「神木真有神嗎?」老技師用一輩子的經驗誠懇的告訴大家:「樹都有『神』,何況是千年的神木一定有神。所以砍伐神木,罪過不小,現世報應靈驗的很,不要不信。」樹木是器世間的無情物,雖然沒有神識,但是否有其他的天地神祇寄附其中,誰也不敢說。
萬物歷經千年而不死,就稱得上是神奇的靈物了!因此行經一尊尊的神木,心情就不敢不肅然起敬,而每棵神木又都與古人的名號連結在一起,它就不是無情物了,儼然是一尊活生生的神明立在那兒。孔子教人「敬鬼神而遠之」,面對天神、地祇、祖先,應保持一分崇敬的心,不敢狎近褻玩。在關公、包公神木腳下走過,彷佛置身在關老爺的武廟、包青天的開封府,誰還敢嬉皮笑臉?面對柳宗元、蘇東坡、白居易神木,有如走進一座座的文學殿堂,一股親切的文士之風撲面而來。站在已然枯朽破敗的曹操神木下,叫人不和「惡有惡報」聯想在一塊兒也難。
祝福桑榆晚景
樹木與人一樣都需要朋友,人離群索居太久,就會孤陋而寡聞,漸漸失去活力。這片巨木每一棵樹都隔了一大段距離,缺少相互扶持的氣勢,已經有逐漸凋零的跡象。專家說,原來的檜木林,檜木族群彼此相互庇護,共同抵擋強風、溼度,所以每棵巨木的生命力都很堅韌。一旦檜木群一棵棵消失後,森林社會就會解體,單株的檜木要獨自面對環境壓力,獨木難以擎天,在短時間內就會一一殞落。
(祝福每一棵神木都能安享天年,不受斤伐。)
老樹的孤獨無依,讓人憐惜不已,唯有衷心祝福古木旁的年輕紅檜扁柏們
── 永遠都不要遭受人為的斤伐,不受蟲鼠的啃食,避開颱風吹襲,沒有天火雷擊,平平安安成長,早日在老樹膝下承歡,幫垂垂老矣的神木們頂住一片天,好讓老樹安享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