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儒學精神在當代的重建 ●思 鐸 |
現代學者最陌生的層次
所謂的真儒,應具有何種生命格局呢?儒家的核心精神,包含「天命信仰」與「倫理實踐」兩個層次,此兩點恰恰是僅嫻熟於理論操作的現代學者們最陌生的。所謂信仰,是對於天命天道、歷史文化的敬畏嚮往之情,是堅信天地間確有一普遍的價值,人與萬物間確有一本然的和諧。由此一信仰開啟了生命的尊嚴,也導引出實踐的使命。 真儒不限某個歷史場域
也許有人會質疑:現代人的成長歷程、生活環境、語言框架乃至認知模式,都已與古人絕異,在此一情況下,儒學的精神如何能重新為現代人所體驗呢?其實,人有古今,智慧本無古今,如果時代背景等現實情境的差別,足以阻絕儒學思想的薪火相傳,試問宋代上距東周千餘年,宋儒又如何能學孔子?再者,如果經典中的義理,只限定在某一個歷史場域、語言架構中才能體驗,既不具普遍性,也缺乏永恆性,則如此狹隘的「經典」,在其成為「經典」之前,恐已被時代之洪流所淘汰,又豈能千載常存、顛撲不破? 使天下人通往至善之路
又有人會憂心:儒學修身養性的「內聖」工夫,或許能補現代社會的不足;然而儒家思想的最終目的是治國平天下,當今的政治體制、社會結構大異於往昔,儒學又要如何適應這樣的變局,為人類做出「外王」的貢獻?這確實是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真正以儒學精神活著的人
由上可知,真正的儒者雖時時蘄嚮著天下的太平,卻不會浪漫地想要以一套理論或制度改造世界。外在的事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以時進退,絕不強求,因為「若夫成功,則天也」、「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真正以儒學精神活著的人,在任何地位都有其可以己立立人之處,他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對於與理想背離的現實,即使失望,卻從不絕望,永遠自強不息地弘揚其所堅信不移的道理,固窮弘毅,死而後已。他們始終在意的,是自己盡了多少責任,他人獲得幾分實益,而不是在現實中建立了多少功業,故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多幾個反求諸己的真儒
綜合言之,今日真要復興儒學,使之對世界真正發揮貢獻,不是試圖汲取經典中的資源,憑空設計一套制度;也非只是為了因應西方文明,強為儒家思想開出民主與科學。須知當今世界局勢日有變化,若只在理論上空轉,終將會被時代的巨輪甩在後頭,永遠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