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何處尋

  ─── 談儒學精神在當代的重建           ●思  鐸


    儒學,自古以來即是中華文化的主軸,影響東方人的思想觀念極其深遠。然而歷經近現代以來西方思潮的衝擊碰撞,今日社會中真能繼往聖之絕學的儒者,已如鳳毛麟角。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真人而後有真知」,如果儒者不再出現於現代社會,那麼縱使儒學成為學術研究上的顯學,也至多作為已故的陳言、考古的對象,不再能保持健動蓬勃的生機。

    現代學者最陌生的層次

    所謂的真儒,應具有何種生命格局呢?儒家的核心精神,包含「天命信仰」與「倫理實踐」兩個層次,此兩點恰恰是僅嫻熟於理論操作的現代學者們最陌生的。所謂信仰,是對於天命天道、歷史文化的敬畏嚮往之情,是堅信天地間確有一普遍的價值,人與萬物間確有一本然的和諧。由此一信仰開啟了生命的尊嚴,也導引出實踐的使命。
    於是能夠懷抱著深厚溫煦的情感,廣泛地關懷一切周遭的人事物,在任何一個時刻,皆不忘應有的堅持,皆克盡為人的責任。一旦離開了「天命信仰」與「倫理實踐」,任他峨冠博帶、道貌岸然,都不再是儒者。

    真儒不限某個歷史場域

    也許有人會質疑:現代人的成長歷程、生活環境、語言框架乃至認知模式,都已與古人絕異,在此一情況下,儒學的精神如何能重新為現代人所體驗呢?其實,人有古今,智慧本無古今,如果時代背景等現實情境的差別,足以阻絕儒學思想的薪火相傳,試問宋代上距東周千餘年,宋儒又如何能學孔子?再者,如果經典中的義理,只限定在某一個歷史場域、語言架構中才能體驗,既不具普遍性,也缺乏永恆性,則如此狹隘的「經典」,在其成為「經典」之前,恐已被時代之洪流所淘汰,又豈能千載常存、顛撲不破?
    因此,讀經學儒的目的,並非生活方式的全面復古,而是生命態度的無限啟發。做為現代人,瞭解傳統的不二法門,就在於誠敬虛心地接受指引,涵泳久之,自能超越時空,獲得與古人相應的體驗。

    使天下人通往至善之路

    又有人會憂心:儒學修身養性的「內聖」工夫,或許能補現代社會的不足;然而儒家思想的最終目的是治國平天下,當今的政治體制、社會結構大異於往昔,儒學又要如何適應這樣的變局,為人類做出「外王」的貢獻?這確實是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但必須注意的是,當我們今天要談儒家如何來外王,首要重點不應是探問儒家典籍中能否開出一套適合現代社會的制度,而仍應如上文所提及的,先培養出真正的儒者。昔日孔子力圖恢復周禮、孟子宣揚先王之道,其目的都不是在建構一套政治哲學,而是深有識於周禮或王道的精神,恰能使當時的天下通往至善之路,使每個生命都能夠安然順適地各盡其性,這才是孔孟周遊列國的本懷。否則所謂「禮,時為大」,百世皆有所損益,孔子如何能自信地說「吾道一以貫之」呢?
    足見唯有人性人情的本然,方為禮制之所據、損益之所依;至於具體制度層面的問題,本就屬於「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的知「權」層面,所謂「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以即使是提倡符合理想的先王制度,孟子也不忘補充道:「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這就是為什麼儒家的經典談到政治,鮮少有像西方一樣的成套理論施設,而總偏向指點為政的大觀念,乃至回頭要求為政者本身之涵養的原因。畢竟生命格局的確立,才是顛撲不破的為政之本呀!

    真正以儒學精神活著的人

    由上可知,真正的儒者雖時時蘄嚮著天下的太平,卻不會浪漫地想要以一套理論或制度改造世界。外在的事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以時進退,絕不強求,因為「若夫成功,則天也」、「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真正以儒學精神活著的人,在任何地位都有其可以己立立人之處,他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對於與理想背離的現實,即使失望,卻從不絕望,永遠自強不息地弘揚其所堅信不移的道理,固窮弘毅,死而後已。他們始終在意的,是自己盡了多少責任,他人獲得幾分實益,而不是在現實中建立了多少功業,故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今人常認為宋明儒者偏向內聖,在政治上似無太多建樹,然而其數百年的講學,不知栽培了多少聖賢根苗;其社會公益事業,不知周濟了多少貧民百姓;尤其在各種政治迫害中的確乎不拔、卓然守道,更為人類的良知守住了最後的堡壘。這僅僅是內聖嗎?如果是,那麼自孔子以下,儒家又何曾真正達成外王?也許習於以內聖外王二分法來談說儒學的我們,需要好好回頭補課,重新省思儒學的本來面目。

    多幾個反求諸己的真儒

    綜合言之,今日真要復興儒學,使之對世界真正發揮貢獻,不是試圖汲取經典中的資源,憑空設計一套制度;也非只是為了因應西方文明,強為儒家思想開出民主與科學。須知當今世界局勢日有變化,若只在理論上空轉,終將會被時代的巨輪甩在後頭,永遠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當今的第一要務,應是試著讓儒學的生命態度具體落實在現代人身上,至少先落實在自己身上。只要社會上多幾個好古敏求、盡心知性且關懷天下的人,底下的路就自然慢慢知道該怎麼走,儒學的復興就有希望,這個世界也會更增光明。因此,今世之真儒究竟何處尋呢?勸君且莫「上窮碧落下黃泉」,亦毋須「眾裡尋他千百度」,且讓我們從「反求諸己」開始吧!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