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三)

                    思飛講述/旭真彙整

    ◎覺 者

    已說「智者」,次說「覺者」,又分「覺察」、「覺悟」來說。

    ●覺察── 對煩惱障

    先釋「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
    如前所說,眾生從無始以來,其佛性隨迷緣而成為無明心識,起迷惑顛倒的作用;此無明迷惑究竟有那些?佛典上有時稱為「二障」,有時稱為「三惑」。如下表:

   「煩惱障」── 煩動惱亂之妄念也,如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凡眾生日常所起心念大多是煩動惱亂之妄念,佛典歸納為二十六種,其中以此六種為根本,名為「根本煩惱」。儒家亦云「七情六欲」── 喜、怒、哀、樂、愛、惡、欲等,與此近似。此皆由於對「總相」(空理)不明白,執假為真,故起貪、瞋、癡等煩惱。有此煩惱,則障佛性「寂照」之德而不能開顯了。
    此「煩惱障」即三惑中之「見思惑」,謂見解上之迷惑顛倒(身見等種種惡見),及情感上之迷惑顛倒(貪、瞋、癡等),乃惑障之粗顯者。
   「所知障」
── 障所知境也,一切諸法皆為所知境,對一切諸法迷惑不了之無明即為「所知障」。相對於「煩惱障」而言,則此「所知障」乃指對萬法「別相」及「實相」迷惑不明白之無明而言。有此無明,亦障「寂照」性德而不能開顯了。
    此「所知障」即三惑中之「塵沙惑」與「根本無明惑」。「塵沙惑」乃對萬法「別相」不明白之無明,因為眾生病況與佛法藥方猶如塵沙之多,故名。「根本無明惑」乃對萬法「實相」本體不明白,為最深最細之無明,是一切無明惑障之根本,故名。(粗說如此,細說則「所知障」即「根本無明惑」,而「塵沙惑」則指對眾生之煩惱障、所知障之病況與對治法藥不明白而言)。
    已釋「二障」,次釋「覺察」。
   
「覺察── 對煩惱障」── 此謂對破「煩惱障」要用「覺察」的功夫。煩惱一起,立刻覺照省察。因為眾生無始來的煩惱障根深柢固,故遇境逢緣,多起煩惱妄念,今要破迷啟悟,非覺照覺察不為功。如見一好色起貪,聞一惡聲起瞋,當下覺照,知其因緣所生,空無實體,境與我本空,有何可貪、可瞋?所謂「元無我人,為誰貪瞋?」如此覺照,煩惱妄念就消滅了。若不覺察,則煩惱妄念發作下去,動身發語,造作惡業,為時已遲,是為「不覺」了。故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又云「常起覺照,不隨境轉」。儒家亦重此功夫,曾子「三省」,顏淵「四勿」,皆念念作「覺察」功夫者,《書經》云「克念作聖,罔念作狂」,聖、狂之分在乎「一念」,尤為切要!
  
「侵害如賊,覺賊無能」
──  此喻「煩惱障」猶如小偷,趁吾人不覺,溜進心中偷走本性功德法財;若能當下覺察,則小偷技窮,吾人不受其害了!
    如前所列表,「覺察」功夫對破「煩惱障」,以「空觀」為觀慧。今須消釋「空觀」。佛法功夫不外「定、慧」二字,修一切定慧法門,不離「止、觀」法則。「止」則「止息妄想分別」,「觀」則「如理思惟觀察」。愈如理思惟觀察,則愈止息妄想分別;愈止息妄想分別,則愈能如理思惟觀察。如是愈止愈觀,愈觀愈止,止觀雙運,定慧功深,就可破障開智了!通常言「觀」,即含「止觀」,故所謂「空觀」即思惟觀察總相空理,乃能止息貪、瞋、癡等煩惱妄想,止觀功深,破「煩惱障」(即斷見思惑),開「一切智」,證「阿羅漢果」。

    ●覺悟── 對所知障

   「覺悟—對所知障」──  此謂對破「所知障」,要用「覺悟」的功夫。如前所列表,此「覺悟」功夫含「假觀」(觀別相)與「中觀」(觀實相)。
  
「假觀」
── 思惟觀察緣起假相(別相)。所謂「遍學遍觀」,遍觀諸佛道法(藥),遍觀眾生根性(病),然後能契機施度(應病與藥)。此觀功深,破「塵沙惑」,開「道種智」。
  
「中觀」即思惟觀察實相妙理。如前所說,六凡眾生執假為真,故佛為說「空」,令修「空觀」;小乘證空,卻又著空,故佛為說「假」,令修「假觀」;菩薩從空入假,仍未達空假不二、圓融絕待之「實相」,佛乃教令修「中觀」,中則不偏、絕待之義。蓋空假乃相對待之二邊,九界眾生每起一念,不落於「空」邊,即落於「假」邊,皆是無明妄動,不與「實相」相應。今觀「實相」,既不落「空」邊,亦不落「假」邊,所謂「非空非假」,是為「雙遮」;然又不可落於「非空非假」上,故云「亦空亦假」,是為「雙照」;雙遮雙照,簡直動念不得,所謂「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超思超議,是為「不可思議」(不能用心思之,不能用口議之)境界!如是方與「實相」相應,方與「寂照」性德相應。此觀功深,破「根本無明惑」,開「一切種智」。
  
「昏昧如睡,覺即分明」
──  此喻有所知障故,眾生皆在無明大夢之中,待障破智開,大夢方醒,朗照萬有,無不分明矣!
    總之,破二障、開三智的覺悟功夫,全在止觀、定慧。外道(佛法以外之宗教)亦有能修「定」者,以無有「觀慧」(空、假、中三種觀),故雖能獲得神通,卻不能破障開智,了脫生死。佛法有定有慧,有止有觀,故能破障開智,無盡藏德一旦開顯,其神通道力迥非外道所能及!

    ◎自行、化他、行滿

    「自行」──  自己下「覺察」、「覺悟」功夫,以開發三「智」。
   
「化他」
── 亦教化他人覺悟開智。
   
「行滿」
──  自行、化他之功行圓滿,即是「佛」。故佛即是自己對宇宙、人生徹底覺悟之無上大智慧者,也是教化他人覺悟、開智之功行圓滿者。
    以此「佛」之釋義與儒家「大學之道」相較,「自行」非即「明明德」歟?「化他」非即「親民」歟?「行滿」非即「止於至善」歟?「止觀、定慧」非即「知止
── ── ── ── ── 得」歟?無怪乎佛法一入中華漢地,一拍即合,在漢地發揚光大,放出萬丈光芒!蓋儒家鋪其底故,然則孔子非即大菩薩歟?是故雪公恩師及歷代大德皆主張儒佛並弘、相輔相成!                                           (待續)

 

 》回明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