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一個人的過失,是對於各自親近的人,有所忌諱而犯過的。雖然仍是以私害公,但是觀察他厚待親人的動機,就知道此人心中有仁。」
「人之過也」,過和罪有所不同,犯過是無心的,並非故意設計的。
「各於其黨」,「黨」是自己所親近、關係密切的人。例如五倫中,親子、長官及部屬、夫婦、兄弟及朋友,都是屬於「黨」的範圍。
「觀過,斯知仁矣」,何以有了過,反而說犯過的人他心中有仁呢?仁是親近、敦厚的意思,一時袒護周遭親近的人,無形中流露人倫的親厚,事出無心,內心仍然保有親厚的仁心。而一時講情,忽略了公義,仍然是有過的。
孔子當時,陳國掌管作戰的陳司敗,有一次,當面請教孔子,有關魯國國君是否知道禮節?孔子立刻回答知禮。等孔子退出時,陳司敗向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質問:「孔子是位君子,君子是不結黨營私的,難道君子也結黨營私嗎?魯國的國君娶了同姓女子為妻,這是不合禮的。假使像孔子所說魯君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隨後,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質問報告了孔子,孔子接著說:「丘也真有幸,假使犯了過失,別人就一定知道。」自己的國君違禮,臣子不忍宣揚自己國君的過失,孔子忌諱而袒護,流露出愛護國君的敦厚仁心。事後,有人指出孔子的過失,他承認犯過,更慶幸有人指正,免得是非不明,混淆視聽!
孔子施教重在五倫,能在避諱親人的過失裡,觀察他內心仁厚的動機。厚待五倫,各盡本分,世間必然和諧溫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