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初日
萬年寺海拔一千公尺左右,從這裡直上海拔三千公尺的金頂,有垂直兩千多公尺的落差,登山的路徑將近四十公里。南宋范成大在四川為官時,曾僱請三十位山丁用大繩拉著轎子,從破曉五點出發,下午五時才挽上金頂。現在則是以乘車、索道並用,費了三個多小時才登上金頂。范成大〈峨山行紀〉描述當時「初衣暑綌,漸高漸寒,到八十四盤則驟寒。比及山頂亟挾纊兩重,又加毳衲駝茸之裘,盡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躡稟毛靴,猶凜栗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這段文字十分寫實,上到金頂,大衣、毛線衣、呢帽、頭套紛紛出籠,夜裡溫度更是下探十度以下。
(頂禮大願大行「十方普賢」。)
金頂有華藏寺和臥雲庵,頂上終年風雪,飛鳥不來,構成「穆王馬跡何曾至,望帝鵑聲絕不聞」(明楊慎詩)萬籟俱寂的環境,想在心地用功的人,這裡正好可以放下萬緣「處處見空王」(同前)。金頂意即絕頂,站在絕頂上,環周遠望三百公里,有時可以見到終年白雪的嗊噶雪山。夏天清晨六點二十分,太陽從東方緩緩出現,不久就把峰頂照得光明燦爛。現在金頂上修了金殿、銅殿、銀殿,豔陽照射下閃閃發亮,名為金頂,毫不誇張。
歷時兩年多,由臺灣建築師李祖源設計的「十方普賢」坐像,在二00六年六月開光落成。座像高四十八公尺,普賢菩薩面向十方,分為三層,向天際伸展,慈悲莊嚴的表情俯視天下蒼生。「十方普賢」的底座有一間大殿,供奉接引立像的阿彌陀佛。而環繞在「十方普賢」基座的則是《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每一願王用正體字刻上《行願品》偈頌。在峨眉金頂的普賢菩薩道場,建立四十八公尺高座像,意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普賢底座供奉阿彌陀佛,則有「以普賢十大願王歸導極樂」的表法。主導造像計畫者,若非通曉淨土法門之士,不能如此。
佛法如日光,日出先照高山,佛陀初轉法輪,為大機菩薩說《華嚴》,而普賢聖山的金頂,正是太陽初光照耀之所在。釋尊與文殊、普賢兩位大士,慣稱「《華嚴》三聖」,普賢菩薩與《華嚴經》有何關係?《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菩薩現身說法,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部《華嚴》大經的最後是由普賢菩薩做結語,故印祖云:「結《華嚴》之大義,指歸西方」,說峨眉是普賢大士應化道場,也不無道理。
古剎佛聲
峨眉山在沒有索道和盤山公路之前,報國寺是登山的起點。全寺依山而建,共四重,一重高過一重,建築宏偉有致。
報國寺後殿有一座念佛堂,傳來熟悉的六字佛號,有師父以引磬領眾繞佛。兩天來在峨眉山禮拜的寺廟,不下數十座,多是香火鼎盛的熱鬧場,不意在此處有幸遇到專修淨土的念佛道場,深深吸引不忍離去。細讀殿外樹立的「念佛堂規約」,將《華嚴》普賢與淨土念佛,融為修學方向,知見之純正,讓人感動。規約云:
「《華嚴》海會,普賢菩薩為稱贊如來勝妙功德,而說十願望,普令《華嚴》海眾,回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佛果圓滿。
(在報國寺念佛堂有一群人專修淨業)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見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為莊嚴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弘揚普賢菩薩十大願望,接引眾生往生淨土,本念佛堂規約如下:
一、念佛堂每日分四次念佛共修時間:
1.早:4:30──6:00
2.上午:8:00──
10:00
3.下午:14:00──17:00
4.晚:19:00──
20:30
二、凡入堂念佛者,在起佛前五分鐘進殿禮佛,求佛加被。
三、凡入堂念佛者,服裝整齊,沙彌、居士著黑色海青。
四、入堂後,服從維那師和糾察師引導,念佛時,心存恭敬,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五、念佛堂內,香、花、燈、水、果等供品擺放莊嚴,及時更換。
六、念佛堂外,茶水、防疫藥品專人管理,確保供應。
七、念佛堂內外,保持清潔衛生。
八、常住本堂念佛者,于每日四次共修念佛中必須參加至少兩次,不得遲到、早退、無故缺席,違犯此條三次者,出堂不共住。
九、正在佛事時止語,嚴禁帶通訊設施進堂,禁止遊客在殿堂亂走動。」
一行人想進殿一起繞佛坐念,見到「禁止遊客在殿堂亂走動」一語,又礙於時間,只好隨喜在殿外恭立隨眾念佛。
民國二十三年,印光祖師在蘇州報國寺重修四大名山志,說:「四山舊志,唯《五臺》最嘉,《普陀》次之,《峨眉》又次之,《九華》最居其下。」因為歷來修志者都是不通佛學的儒家之士,只留意山形如何變幻莫測,完全不在意山中應化的菩薩,如何興慈運悲,如何與樂拔苦的事跡。儒士買櫝還珠的作法,印祖稱為「志山而不志佛」。
現今的峨眉山,全力發展觀光,有車可乘,有索道可坐,「蜀道難」的感歎已成絕響。交通如此方便,若只是「志山不志佛」,未免可惜。看山之餘,如能敬心瞻仰佛菩薩,留心古德風誼,一趟峨眉下來,長了善根,也種了菩提。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