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
───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你(裴迪,註一)在蜀州(今四川省崇慶縣)東亭,因看到官府栽植的梅樹而詩興大發所寫下的詩篇,就像何遜(註二)當初在揚州所作的詠梅詩一樣,令人賞心悅目。在這雪花紛飛的時節,面對雪景總不免讓人思念起遠方的故人,更何況你到東亭送客,又看到初綻放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恐怕很難吧?還好你沒有折梅寄來,因為那會勾起我對歲暮的傷感,要不然,也會引發鄉愁而心緒撩亂。在我草堂前的浣花溪邊,有一株梅樹也漸漸在開花,那情景就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一樣,我的頭髮都因而斑白了。
杜甫寫作此詩,是在他罷官後卜居成都之時,當時他四十九歲。在歷經「房琯事件」而失去「左拾遺」的職位,又在華州司功參軍任上遭逢大飢荒後,杜甫在亂世中從政的熱情已經徹底被消滅。當時,「安史之亂」的戰火已經持續了五、六年,中原地區可謂哀鴻遍野,杜甫帶著家人遠離故鄉洛陽,輾轉逃難來到了成都,雖然暫得憩息之所,但在國家殘破又流落異鄉的情景下,內心的憂愁、苦悶可想而知。由這首詩的詩題和內容看來,當時在蜀州任職的裴迪,因見梅花而想念杜甫,故有詩作酬贈。而杜甫因感念故人的摯情,就寫下這首詩與之唱和。若不明詩人作詩的背景,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為何一株梅樹會引起杜甫深深的感傷和哀愁,當中除了「傷歲暮」、「亂鄉愁」之外,實有對於年屆半百,而實現淑世利民的願望也已然渺茫的深沉喟嘆。
歲暮時節,總能引發人們許多的愁緒,一方面為驚覺韶光流逝之速而感嘆,一方面也為壯志未酬而心焦。不過,這是對有心人而言,若覺得年關將近無關痛癢,所謂的愁緒也只是文人的呻吟而已。在看似承平的今日,展讀千年前身處亂世的杜甫的詩篇,很難體會他如何承受現實的困頓、理想的落空在他心靈上沉甸甸的重量,或許正因為愁緒千絲萬縷,一株在歲暮逐漸開花的梅樹,在他眼裡才會那樣令人神傷。不同的時代,同樣的年關,吾人的安適對照杜甫的離亂,似乎沒有資格強說哀愁。在人生還不至於走到絕處的時候,任何人都應該奮力衝破生命的激流,迎接嚴冬過後的春天。
註一:唐人,約唐玄宗開元末前後時在世,卒年不詳。工於詩,初與王維、崔興宗居於終南山,作詩唱和。天寶時為蜀州刺史,與杜甫、李頎友善。《全唐詩》收有詩作。
註二:南朝梁詩人,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官至廬陵王記室。能詩文,文章與劉孝綽並稱,世號何劉。著有《何水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