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在草堂的日子 ●士 倫 |
客 至 這一年,杜甫打從開春就勤於營建草堂,栽松種竹,一直忙了大半年。秋天以後,杜甫離開草堂,到成都以外,拜訪裴迪、高適,到了冬天才回到草堂。杜甫在草堂的第二年,生活中除了一間草堂外,家計極為貧乏,加上身體多病,客人來了,只有「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的粗糲可以招待。但是杜甫的卓越見識,以及大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篇,卻不受限於草堂的地僻人少。杜甫在詩中云:「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來訪賓客的金鞍馬車,停駐在堂前的浣花溪畔,賓客體諒杜甫的處境,來訪多半「攜酒過草堂」。
(草堂時有賓客來訪,車馬就停駐在浣花溪畔)
杜甫與鎮守西川的節度使嚴武有兩代世交,在草堂期間,杜甫與嚴武作詩唱和,往來密切,嚴武也時有饋贈。杜甫五十一歲,嚴武奉召回京,杜甫少了知心好友,頓失依靠。當嚴武受詔入朝,杜甫從成都一路陪送嚴武,直到二百多里外綿陽城的「奉濟驛」,寫下著名的《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東 行
杜甫五十三歲,二月,一家人正準備乘舟東去,卻得到嚴武將回蜀地鎮守的消息,杜甫大喜,於是全家改往成都,回到草堂。離開已近三年,眼前景象已是「春草滿空堂」,屋外的四棵松長得已有一個人高。進了草堂屋裡,只見「開門野鼠走,散帙壁魚乾」,百廢待舉。
(杜甫54歲離開浣花草堂,舉家東行)
杜甫在五月時,順著泯江而下,經過嘉州(樂山),到達渝州(重慶),進入三峽。沒有乘興東行萬里,也無法實現「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到洛陽」的夙願,而是去度過更加潦倒的六年餘生。
(「藥圃」曾是杜甫賴以維生的依據。) 孔子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杜甫就是抱著「古來賢達士,寧受外物牽?」的心志,捨下一手經營的草堂,去追求一生尋覓的理想大道。想想,杜甫若無此「東行」之舉,千年後的「杜甫草堂」,還會如此吸引人嗎?誰都知道「杜甫草堂」是舊址新闢的旅遊景點,但是八十年代,到草堂參觀的人數,達二百萬人次以上;九十年代以來,杜甫草堂的年平均參觀人數,仍有九十萬到一百萬人次。世人所為何來?「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大學》這幾句話,或許就是「杜甫草堂」迷人之處吧!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