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自犯,而不覆藏。如是菩薩當得直心。
(摘自《商主天子所問經》)
如果自身違犯了戒律,而能發露懺悔而不隱藏,這樣的菩薩就能獲得「直心」。
何謂「直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曰:「正直而無諂曲之心也。」又,何謂「諂曲」?曰:「為欺他而作嬌態,曲順人情也。」由此可知,「直心」乃意謂佛子在修行過程中,能真誠面對自己的過失,不會為了欺罔他人而文過飾非的一種坦蕩蕩的心態。深究「直心」一詞於藏經中的出處,《維摩詰經•佛國品》曰:「直心是菩薩淨土。」又,《菩薩品》曰:「直心是道場。」此外,《楞嚴經》亦曰:「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可見,「直心」不僅是佛子面對過失的一種基本心態,更是十方諸佛成就無上正覺的起點,淨業行人怎可等閒視之?
中文「德」字,其古字架構即是「從直從心」。《正韻》曰:「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意即人若能秉「中和」之理(按:《禮記•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發的正氣便能上通於天、下達於地,其精神便能長存不朽。換句話說,能存「直心」,便是深諳「中和」之道,便能與天地合德。此或可與佛家說法互相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