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我被貶謫到無人聞問的荒涼地區,算來已經有二十三年了。在這期間,許多老朋友早已相繼離開人世,我只能吟誦〈思舊賦〉(註一)表示悼念。此番回返故鄉,心情與傳說中的王質(註二)一樣,有恍如隔世之感。回首這二十三年,我就像擱淺在江邊的船,看著千帆從身邊划過;又像一株染病的樹,看著萬木生機盎然地迎向春天。今天聽了你寫的詩歌,內心不勝感慨,暫且就藉由手中的這杯酒,來振奮精神吧!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的詩人,同大多數在文學史上留名的文人一樣,他的仕途非常艱辛而坎坷。唐順宗在位時,他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反對宦官干政和藩鎮割據,結果計畫失敗,被連坐處分,貶為朗州(於今湖南)司馬。十年之後,好不容易被召回長安,結果卻因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詩,觸怒當朝權貴,結果又被貶到更荒涼的連州(於今廣東)去。十四年後,當劉禹錫再度重回京師時,皇帝已從憲宗、穆宗、敬宗換成文宗,人事雖有大變異,但權力鬥爭的情勢仍在。時任「主客郎中」的劉禹錫,重回十四年前作〈戲贈看花諸君子〉的玄都觀,面對朝中跋扈的權貴,他仍不改其本色,又作〈再游玄都觀〉一詩,以表其不輕易屈服、妥協的硬骨。
考證詩作年代,〈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乃劉禹錫作於第二次的貶謫生涯將結束之前;他在揚州與老朋友白居易重逢,白居易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安慰他,為他的遭遇抱不平,劉禹錫則作此詩回贈。由前文對於劉禹錫困頓仕途的描述可知,他雖然屢遭小人攻訐、打壓,但卻始終不改其擇善固執、硬骨撐天的豪氣。他在〈學阮公體〉(其一)中說:「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展現了他不為挫折擊倒的韌性。而這樣的骨氣,正來自於他以古聖賢為榜樣的志氣,他說:「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學阮公體〉(其三))。至於面對蕭瑟、悲涼的秋季(按:比喻人生的低潮期),他說:「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其二)又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字字句句都是對自我的勉勵,期許自己莫因一時的失意而懷憂喪志。
白居易曾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意謂從劉禹錫詩中所透出的「豪氣」,天下實在少有人可與之匹敵。讀書人除了讀萬卷書之外,最可貴的就是在遭逢橫逆時,還能保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風骨,而我們在劉禹錫的詩中,似乎就看到了這樣偉岸的身影。
註一:「聞笛賦」乃指晉人向秀的〈思舊賦〉。向秀與嵇康在歷史上同被列入「竹林七賢」,二人交誼深厚。嵇康死後,向秀於某日黃昏經過嵇康故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感音而嘆」,遂作賦以表思念。
註二: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云:「信安郡有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